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互联网信息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越来越普及,网络环境的优劣也影响了整个社会的发展节奏。但在这个“大数据”时代,我们依旧能看到消费者隐私被侵犯的案例:不法商家涉嫌非法收集人脸信息、APP软件随意获取使用者的定位信息、招聘平台涉嫌贩卖应聘者的简历等等。不知从何时起,我们的手机也开始接到陌生来电,对方知道我们的姓名、年龄、职业,甚至是家庭住址……这时候我们不禁会感到疑惑,自己的信息是怎么“流传”出去的?网络的更新迭代虽然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诸多便利,但在没有“防护墙”的保护下,大家宝贵的个人信息也成了不法分子眼中谋取利益的“香饽饽”。 为了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做好个人信息的保护工作刻不容缓。2021年11月1日,国家正式实施《个人信息保护法》,明确规定不得过度收集个人信息,严禁大数据“杀熟”,对人脸等敏感个人信息的处理作出规制,完善了个人信息保护投诉、举报工作机制。保护法的实行,为公民就个人信息保护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保障,为公民的隐私安全“保驾护航”。社会各界也加强了对民众的宣传教育,通过线上线下双平台开展个人信息保护的教育普及工作,进一步推动了信息保护法的落地,为信息安全打造一把坚实的法律“安全锁”。 而在数据化运用范围更广泛的金融机构中,是如何更好地保障消费者的信息安全呢?上海银行宁波分行为我们带来了如下解答:我国的金融机构在落实个人信息保护的工作中,完善内部管理制度、分级授权审批和内部控制措施,对消费者的个人信息实施了全流程分级分类管控。同时各金融机构积极落实主体责任,通过讲座、拍摄视频和设摊宣传等方式向广大消费者普及个人信息保护知识。 为了保障广大消费者的利益,宁波银保监局温馨提醒金融消费者,要时刻关注信息安全,加强自身安全防护意识,做好个人敏感信息的保护工作。 记者 徐文燕 通讯员 孙挺 解非 郑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