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6版:三江月 上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2年12月21日 星期三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找寻燕子

    □周波

    找寻燕子的念头,是在到过老屋原址后产出的,一经产生就成了一种欲望。

    “这是曾经的院子,有两个露天的大水缸。”

    “这是过去的堂前,是左邻右舍聊天闲谈做针线活的场所,也是最热闹的地方。”

    那天,我约姐姐一起去看老屋,可到了那里却有些失落,老屋没了,成了几幢高楼。

    “对了,你还记得堂前的木头横梁上有个燕巢?以此为内容我们还写过作文呢。”姐问我。

    “当然记得。”我一边回答,一边抬起头来,想找寻当年的燕子及凌空掠过的痕迹,但遗憾的是,我只看到了这几幢高楼之间那块小小的天空,而当年的燕子及踪迹却是杳如黄鹤无影无踪。

    回家后,静静地坐着,心里还想着老屋,想着老屋的燕子。不经意间,那一串串遥远的记忆从模糊到清晰,慢慢地浮现在眼前。

    老屋过去是大户人家的豪宅,二十多间大大小小的房间,有一个大大的院子,还有一个敞开式的“堂前”,十多平方米的面积,是那时我们七八户居民活动的场所。这里的居民,最为骄傲的是堂前横梁上的那个燕巢,也是我们这一片居民区唯一的燕巢。

    燕巢究竟是什么时候有的,大人们都说不清楚。某一天,只是看到一对似曾相识的燕子飞来,在堂前“旧居”及周围跳来蹦去,嘴里还呢喃着,像是在向我们问好。这时大人们会高兴地说:燕子回来了。

    果然不出几天,这对燕子又来了,它们嘴里衔着草枝泥巴,飞进飞出,把旧居修筑一新。当天晚上,它俩就在这个家栖息了,自然也成了我们这里的一员。

    过不了多久,眼尖的张家叔叔发现里面多了两张黃嫩的小嘴,很快大家都知道了。最兴奋的是我们这帮小学生,拿着作文簿,站在燕巢下,以燕宝宝为题材,搜肠刮肚,浮想联翩,努力地想写出一篇受到老师表扬的好作文。

    这个时候,也是我们这些小孩最自豪的时候,常会带着要好的同学来现场观看。邻居小伙伴建云有一次向同学介绍:我们堂前有个燕巢,里面有四只燕子。他的同学不相信,嘲笑他吹牛,两人你一句我一句相持不下,建云赌气地提出打赌,赌注五毛钱。结果可想而知,建云赢了,他用赢来的钱买了奶油糖,我也吃到一颗。

    自从燕子回来后,我们也在悄悄地发生着变化。到堂前的人多了,边做针线活边向上张望的次数也多了;堂前聊天时的声音小了,唯恐高分贝的大嗓音惊吓了它们;做游戏时,大人都会把我们赶到堂前的露天院子里,说是喧闹声会影响燕宝宝的休息。许多父母常叫上学的子女在堂前做功课,说是有燕子相伴学习,人会变得聪明。

    终有一天,当堂前聊天做针线活的的人们突然觉得安静了,这才发现横梁上已是燕去巢空。大家的心中有许多惆怅,更多的是祈盼明年燕子快点回来。

    后来,这一带的老房子拆迁了,我们也搬了家。但我能想象到,燕子肯定回来过,只不过这里已变成高楼大厦,它的“旧居”再也找不到了。那它们去哪儿了?我不禁忧心忡忡。

    当下,展翅飞翔的白鹭、草花丛中追逐嬉戏的小鸟,还有周围游玩锻炼的人群,勾画出一幅自然天成、和谐祥和的生态美景。特别是白鹭,历来是文人墨客笔下“一首精巧的诗”,赞美点赞溢于言表。但我内心还是青睐“黑衣裳、白肚皮、尖尖嘴、剪刀尾巴”的燕子,就像我喜欢“贴身小棉袄”的女儿一样。

    找寻燕子,成了按捺不住的阵阵冲动。城市里找不到,那我就去乡村。总有一天,在“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的时节里,我会和掠水穿户、轻盈敏捷的燕子相逢在一起,重温那“鹊嗓枝头,燕语梁间”如梦如诗的意境,满足自己小小的欲望,岂不快哉!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