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凉山星罗棋布的海子中,彝海是最闪亮的一个;在为数众多的彝族头领中,小叶丹(果基约达)是最受人拥戴的一位。在中国工农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壮丽史诗中,“彝海结盟”是动人心弦的一章,将彝海和小叶丹永远铭刻在中国革命的史册上。 我来到彝海的时候,阳光照耀着海子,清风吹拂着山岗,周围寂静无声;但我却分明看到小叶丹正率领果基家支的彝人,沿着1935年5月的崎岖山路,威风凛凛地朝着彝海走来。 果基家支所在的羊坪子也许距离彝海并不遥远,但他们在岁月的长途上已经走了很久很久:涉过安宁河、雅砻江、南桠河湍急的波涛,翻过锦屏山、牦牛山、小相岭险峻的山峰,身后是一个民族的千年沧桑,走过的每一步,都带着血与火,饱含着屈辱与抗争。 小叶丹带着人马朝着彝海走来,他们将要面对的是一支被称为工农红军的队伍。这支队伍从井冈山出发,穿越枪林弹雨,走上了挽救中华民族的长征之路。此时,大渡河的涛声依稀可闻,跨过去就是胜利!但后面的追兵已越来越近,眼前却又是令汉人生畏的彝人区——大渡河变得遥不可及,红军面临难以逾越的困境! 在这危难时刻,小叶丹站了出来,站到了红军将领刘伯承的面前。看着红军将士可亲的面容,听着红军将领诚恳的话语,他明白了红军的事业与彝人的关系……分不清这时充溢在他心胸的,是彝族汉子的义气和豪气,还是被人尊重的感动和感激——他要与红军结盟,和刘伯承结为兄弟! 用粗糙的大碗从彝海舀来湖水,将大公鸡新鲜的血液滴进其中,殷红的血顷刻便溶入了清澈的水。刘伯承与小叶丹双膝着地、并肩而跪,将手中的碗盏庄重地举起,他们对着彝海和天空铿锵盟誓,然后将相融在碗中的血与水一饮而尽!彝海深邃,天空高远,碧水和蓝天共同见证了歃血为盟的神圣一刻。 这是一个部族首领与红军将领的结盟,也是一个民族将自己的命运与中国革命紧紧地系在了一起。当小叶丹接过刘伯承授予的“中国夷(彝)民红军沽鸡(果基)支队”旗帜,他看到了民族前进的方向,明白自己率领的队伍应该走一条怎样的道路。 红军沿着“彝海结盟”这条友谊之路,穿过了险象莫测的百里彝区,迅速强渡大渡河,跳出敌人包围圈,走向万里长征新的一程。而封闭的凉山彝区从此向外界敞开大门,经受着八面来风,去迎接一个新的纪元。 当我在2022年初夏的清风中想起小叶丹,这个顶天立地的汉子,已在1942年的冷雨中魂归青山。但今日的风中仍然萦绕着他的气息,凉山的土地留下了他的印迹:山坡上有他和刘伯承促膝交谈、立誓为盟坐过的“三块青石”;海子边有他与刘伯承以水当酒、举盏向天的“取水点”;他和他的家人倾家荡产、用生命保护下来的“红军旗”,在无声地告诉人们,彝族儿女为实现理想作出了怎样的牺牲…… 我在彝海五月的阳光下想起小叶丹,感动的不仅仅是彝族汉子的义薄云天,更是感佩他在红军长征危难时刻毅然作出的抉择,以及这个抉择对中国革命胜利所具有的不可估量的意义。 “彝海结盟纪念碑”巍然耸立,后面是山的苍郁,前面是水的澄明,小叶丹和刘伯承昂然挺立在阳光和清风中。岁月在轮回,光阴在流逝,他们的形象在中国革命的史册上,却愈来愈高大,愈来愈清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