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1版:红人堂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3年01月11日 星期三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何良京

令人遐想的“东钱湖时代”

渔船过坝。 资料图片

    如今的东钱湖是一个远离大海、景色旖旎的城市湖泊。然而考古证实,东钱湖是地质时期留下来的海迹湖。所谓海迹湖即是原属海域一部分,因泥沙淤积,历经沧海桑田的变化后,慢慢脱离海域成了一个独立的水体。虽然,东钱湖脱海成湖已是数千年甚至数万年以前的事了,但在十四世纪后期开始的相当长一段时间里,东钱湖仍与大海有过密切交集。那就是中国海洋渔业史上曾经出现过的一个独特的现象—— “东钱湖时代”。

    明洪武三年(1370),大明朝实施海禁,为此,部分舟山渔民被迫迁居至东钱湖沿岸从事内湖捕鱼。比照大海,东钱湖的水面同样辽阔浩瀚,但却风平浪静。于是在这个相对平和的环境里,渔民们不仅捕鱼生产,还积极“练兵”,不断创新演练新技能。其中最有效的是他们在实践中发明的“对网作业法”,即两艘渔船并头拉一张网捕鱼,该捕捞技术使鱼获量成倍增加。

    所谓机会只给有准备的人,至隆庆年间(1567—1572),海禁解除,东钱湖渔民立即着手对内湖渔船(俗称丈八河条)进行了改造,加长加宽,并增设了生活区,以适应外海捕捞作业。此后,每年农历八月十六后,当地渔民就抱团组队,渔船通过翻堰、过坝、下河、出海,浩浩荡荡奔赴舟山渔场进行海洋捕捞,场面蔚为大观。直到翌年农历三月至五月份,再回到东钱湖进行船舶维修,人员休整。其间,东钱湖不仅是众多渔民的后勤保障基地,更是他们的“练兵”场。

    史载,至清光绪年间(1875-1908),已有500多艘东钱湖渔船在舟山渔场捕捞作业,形成了著名的东钱湖渔帮,也即“湖帮”。据载,一直到上世纪三十年代尚有400多艘东钱湖渔船常年“驻扎”在舟山诸岛。其间出版的《中国渔业史》认为,海洋对网作业是我国海洋渔业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由于该技术发明成熟于东钱湖,故称之为“东钱湖时代”。

    上述的“东钱湖时代”早就远去了,之所以重提一下,无非也就告知今人,历史上东钱湖还曾有过这一段特殊的另类荣光。今天的东钱湖除了发挥其固有的水利灌溉,渔业生产,调节区域生态、气候等传统功能外,正越来越多地担负着宁波“城市客厅”的功能,以其“西湖风韵,太湖气魄”,续写着更加美好的明天!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