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9版:大健康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3年02月07日 星期二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康复治疗2个多月
曾经坐轮椅的他如愿站着完成了婚礼

这些感谢信和锦旗背后的小故事都很暖

患者家属给谷海燕(右四)和同事们送锦旗。受访者供图

    患者手写的感谢信、红纸上打印的表扬信、精心制作的锦旗……过去一年,宁波市康复医院收到了不少来自患者的感谢,每一封信或锦旗的背后都有一段暖心的医患故事。

    故事一:康复治疗2个月后,他如愿站着完成了婚礼

    “尊敬的涂七妹小姐姐,感谢你在我生病期间无微不至的照顾,无论我怎么为难你,你都和颜悦色地细心照料,毫无怨言……”这是一封写给市康复医院脊髓损伤康复科护士长涂七妹的感谢信,写信的患者小崔是一位90后,一年多前因为车祸导致股骨粉碎性骨折。

    “患者刚来的时候,根本不能起床,腿部关节僵硬,肌肉萎缩,下肢肌肉力量很弱,只能轻微地平移。”涂七妹说,患者受伤后已经陆续治疗、康复了1年多,但效果并不理想,这使得他有明显的抑郁和焦虑情绪,常常会发脾气。

    “患者这么年轻就因为车祸卧床1年多,我们也理解他的痛苦,所以总是给他安慰和鼓励。”涂七妹说,了解到患者还有几个月就要举行婚礼了,情绪不好也是因为着急,她就劝说患者要有信心,只要好好配合康复就有希望。

    康复治疗半个月,小伙子可以站立起来了,他的情绪明显好转;1个多月后,他能在助行器的帮助下走路了;在康复治疗2个月后,小伙如愿在婚礼前出院,最终抛掉轮椅,实现了站着举行婚礼的愿望。

    故事二:94岁患者去世,家属专程送来感谢信

    “他们让我母亲在人生最后阶段得到了无微不至的人文关怀,用实实在在的行动赢得了我由衷的感谢……”这封1个多月前打印在大红纸上的感谢信,是写给中医康复科主任史振国和护士长尹泉的。

    信中所说的母亲是一位94岁的老人,身患恶性肿瘤、肾功能不全、房颤、脑梗等多种疾病,因为摔倒导致又一次的股骨、颈骨骨折,被综合性医院拒收后来到了市康复医院。

    “这位老人的诊断记录,写了整整两页纸,血压经常只有70多和40多,家人对老人的预后情况也有足够的心理预期。”尹泉说,对于老人的疾病已经没有太多的治疗手段,她们只能尽可能细心照顾老人,提高她的生活质量。医护人员在细心照料老人的同时,还会耐心地和老人聊天,只要老人多吃了一口饭,尹泉都会送上鼓励。就这样,20多天后,老人在医护人员和家属的陪伴下安详地走了。一周后,老人家属写的这封情真意切的感谢信寄到了医院。

    故事三:患者出院后,医生成她家的“线上医生”

    几天前,患者王先生的女儿来医院送上了一面锦旗,感谢重症康复科主任谷海燕在患者出院后,还能耐心给予指导和帮助。

    这是一位60多岁的脑外伤患者,因为手术后一直没有苏醒且情况时有恶化,已经在外院治疗康复了将近1年。

    入住市康复医院后,谷海燕和团队一起为老人悉心康复,几个月时间帮助老人顺利拔掉了气管插管,控制了肺部感染,身体状况明显恢复。

    原本,患者出院了,谷海燕的任务就结束了,但出院后患者女儿经常线上询问家庭康复的情况,只要接到求助她都会耐心回复。去年底,新冠病毒流行期间,患者也阳了,在当地医院住院时高烧多日不退,家人心急如焚,又向谷海燕求助,谷医生也在线上耐心帮助和解答。果然2天后,患者的体温降了下来,顺利出院回家。

    “我爸爸都出院很长一段时间了,谷医生遇到求助还是有问必答,真是太感动了!”于是,在出院2个多月后,患者的女儿专程送来了锦旗。

    记者 孙美星 通讯员 刘小环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