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2版:众生相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3年02月16日 星期四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全力救治生命 提高生存质量

这家医院的重症医学科 以专业和技能为甬城重症医学团队注入一股强劲力量

超声下血管穿刺介入治疗。

    37岁的王女士突发昏迷5天多,其间病情反复、险象环生。幸运的是,宁波市中医院重症医学科团队将其从死亡边缘拉了回来,不仅痊愈如初,还没有留下任何后遗症。

    这样的案例,只是宁波市中医院重症医学科成功救治危重患者的一个缩影。近年来,该院的重症医学科引进高端人才、派遣外出进修,投入先进设备、扩建病区,不断提升急危重症综合救治水平,以专业和技能为甬城重症医学团队注入一股强劲力量。

    在死亡边缘挣扎5天的她,现在像“没事人”一样

    据介绍,当时王女士送到市中医院的急诊科时已经昏迷,没有了自主呼吸。急诊迅速进行气管插管等急救,随后转入该院的重症医学科。家人自述患者平时血糖较高,发病前些天特别嗜好甜食,奶茶天天喝。送入急救时患者的血糖值爆表,根本测不出。CT检查发现,患者脑干已出现可疑低密度病灶,确诊酮症酸中毒引起昏迷,并发急性脑梗塞。

    重症医学科主任余方宇介绍,患者当时病情极度危重:瞳孔反射消失,身体多项刺激反应也没有了,血压得靠药物来维持,只有极微弱的心跳提示患者还有生命体征。

    连续3天,患者一直呼之不应。与此同时,患者肺部CT提示两肺多发感染灶。据介绍,肺部严重感染会进一步加重酮症酸中毒症状,酮症酸中毒又会导致双肺感染病情难以控制。为了快速查找病因,明确患者的病原学检测,余主任为其做了二代基因测序(NGS),检测出患者感染的是MRSA(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这对团队为患者更有针对性地使用抗生素提供了依据。

    全力救治的第4天,患者有了少量的自主呼吸,医生和患者家属都为之振奋。第5天,患者的手偶尔能动了,眼睛也能间或张开,但依然呼之不应。到第6天,患者终于拔掉了气管插管,转危为安。

    保住生命是首位,确保生存质量也非常重要。长期以来,市中医院重症医学科秉承的理念是:不但要抢救生命,更要考虑患者后期的生存质量。在王女士的抢救中,他们特别关注患者血压、氧饱和度和电解质的平衡情况。这三者保持稳定,会让已经处于濒死状态的脑细胞不再继续受到伤害,从而有机会重新恢复功能。想要做到这一点,需要做好对每个环节的精准监控。

    不断提升急重症救治能力,为甬城重症医学团队注入一股强劲力量

    10余年来,宁波市中医院高度重视急危重症救治能力的提升,一步一个脚印,稳扎稳打,不断提升综合救治水平。目前,医院重症医学科不仅常规开展气管插管,徒手空肠管置入,床旁超声评估,支气管镜治疗,血液净化等技术,而且开展了PICCO有创血流动力学监测,经内镜下鼻空肠管置入,内镜下胃造瘘术,床旁临时起搏器植入技术,重症血管介入栓塞术等。

    2022年9月,一位肥厚性梗阻性心肌病患者的救治成功,是该院重症医学科危重患者抢救能力的又一检验。

    这种疾病的猝死几率极高,患者是一名50多岁的中年女性,在家晕倒后家属第一时间为其进行心肺复苏,随后送到市中医院急诊,医生以最快的速度进行各项检查,结合患者有肥厚型心肌病病史,确诊为恶性心律失常导致的呼吸心跳骤停,马上转入重症医学科。当晚,余方宇主任立即为其安装临时起搏装置,采取CRRT(连续性血液滤过治疗),并严密监测生命体征。余主任介绍,患者长时间的缺血缺氧会导致严重的炎症反应,释放炎症因子,引起炎症风暴,对机体造成进一步损伤。而及时有效的CRRT治疗,可以以最接近人体生理状态的方式清除体内废物,以维持体液的水电解质、酸碱平衡,从而使内环境达到稳态。

    在前段时间的疫情中,该院重症医学科新增一个病区,另开20余张床位,累计收治新冠病毒感染重症患者70余名,有效缓解了全市疫情防控压力,切实承担起现代化综合性中医医院的职责,刷新了老百姓对中医院“能中不能西”的刻板认知。

    作为学科带头人,余方宇说,未来会将团队的人才培养、技能提升作为首要任务,常抓不懈,不断提升急重症救治能力,为甬城重症医学团队注入一股强劲力量!

    记者 程鑫 通讯员 陈君艳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