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俊米妈妈请人做的视频,想儿子了,她会打开手机看一看。 |
|
做出捐献器官决定后,一家人“最后的合影”。 |
陈俊米的人生定格在24岁。 2020年夏天,他因意外离世,父母做出艰难决定,捐献儿子的肝、肾、眼角膜,挽救了5名患者。 他是宁波市第223例器官捐献者,也是宁海第一例本地器官捐献者。 “1个家散了,但5个家完整了。”俊米妈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儿子并没有离开,他的生命在5个人身上得到延续,“他以另一种方式活着。” 今年清明节前夕,俊米妈妈含泪写下《一封寄不出的家书》,诉说了对儿子的思念—— 一封寄不出的家书 儿子 很遗憾 爸妈照顾不到你了 以后天冷要记得加衣 天热要记得换衣 按时吃饭 不能饿着自己 钱不够花的时候记得托梦给妈妈 儿子 当你走到生命尽头 妈妈和爸爸一起做了一个痛苦的决定 把你的器官捐献给有需要的人 我们在失去你时已经非常痛苦了 不想别的五个家庭面临家破人亡 也不知道儿子你怨不怨我们 我们其实是想让你有另外一种活法 但是我们还是很亏欠你 很多人说 母子之间是有心灵感应的 妈妈想告诉你 妈妈爸爸一直很爱你 妈妈希望下辈子 你能陪着我们 陪我们到白头 (有删减) 思念 在儿子走后,俊米妈妈过得并不容易,“很痛,压力很大,有些老人不理解,我连自己的村庄都不敢进去。” 更难的,是对儿子的想念。 她找女儿帮忙,把200多张儿子的照片导入自己的手机;她在网上花钱把儿子照片做成小视频。视频里,儿子的眼睛一眨一眨,如同活着一样;她搬到儿子的房间睡觉,因为“这里还有儿子的气息”…… “想他了,就打开手机看一看。” 在俊米妈妈眼中,儿子富有爱心,懂事、善良、孝顺,“家里烧肉,他会先夹给大人吃,大人不吃他也不吃。” 陈家并不富裕,早年,一家四口住在村中老屋,这是一间猪棚改建的房子,一到夏天,屋内闷热,凌晨2点,席子还是烫的。 有一次,陈俊米对妈妈说:“我们长大会有房子的,虽然我们家现在很穷,不代表以后会一直穷下去。” 陈俊米和姐姐早早地承担起家庭的担子。寒暑假,姐弟俩一起打工补贴家用。“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人家都夸我有对好儿女。” 后来,家里东拼西凑买了套新房。首付和装修款是爸妈付的,每月房贷交给了陈俊米,他当时在模具行业上班,月入数千元,偶尔会有上万元。 抉择 正当一家人的生活有了起色,厄运紧随而来。 2020年7月8日早晨,陈俊米骑着电瓶车上班,同一辆汽车相撞,颅脑重创。 数年后,俊米妈妈仍旧清楚地记得儿子出事前的夜晚,母子俩像朋友一般坐着有说有笑。她向儿子表示歉意,因为太忙,没能给他烧什么好菜。儿子告诉她:“妈妈,你没亏欠我,我工作的地方有鱼有肉可以吃,你不要记在心上。”她答应他,等空了,要给他烧顿好吃的。 不想,竟成了永别。 噩耗让俊米妈妈哭晕多次,“我们家已经那么痛苦了,我不想其他家庭和我一样经历生离死别。” 器官捐献协调员汪敏,亲眼见证了这个平凡家庭做出的伟大决定。 在陈俊米的病床前,一家四口的手紧握一起,这张最后的合影被汪敏记录下来,也深深触动着她的心。 汪敏后来成了陈家人的朋友。俊米妈妈甲状腺部位长了肿瘤,是她发现,并帮忙安排住院治疗。 “能帮一些是一些,他们的家人用大爱温暖了别人,我们也要回报这份温暖。”汪敏说。 重生 3月中旬,汪敏和宁波市红十字会工作人员邱磊、移植受者代表小崔一同赶往宁海,探望陈俊米的家人。 看到朋友们来,俊米妈妈很高兴,拿出水果招待,和众人聊着儿子的过往,有笑有泪。 “谢谢你们还记着我的儿子。” “我们不会忘记,我们每年都会去看他。” …… 谈到移植受者代表小崔时,相似的遭遇,让双方都忍不住落泪。 2016年,小崔在车祸中肝脏严重受损,5次手术没法修复,生死之际,他获得了移植的机会,重启人生。 器官捐献遵循“双盲原则”,他至今都不知晓当年的捐献者是谁。 妈妈平日里经常提醒小崔,每天早上起来,记得摸一摸移植的地方,不要忘了那个给了他第二次生命的人。 “谢谢上天又给了我一次机会,我很珍惜现在的生活。”小崔说,正是那些伟大的捐献者及其家人,换来了无数人的新生,“好好活着,是对他们最好的报答。” 听说小崔结婚,有了孩子,俊米妈妈很欣慰,说了声“真好”。 这一刻,她或许想起了3年前所做的决定——因为她的儿子,这个世上多了5个完整的家庭,“我能感觉到爱的存在,这是儿子在‘呼吸’,真的值得。” 记者 沈之蓥 文 受访者供图 ■新闻多一点 截至2023年2月28日,宁波共登记人体器官、遗体(角膜)捐献志愿42000余人,实现器官捐献334例、遗体捐献244例、角膜捐献485例,捐献工作位居全省前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