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1版:红人堂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3年04月06日 星期四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庸星
千年清明

    清明时节雨纷纷,是指天时气象;路上行人欲断魂,是行旅奔波者苦于泥泞艰难。离离草青,濛濛雨斜。唐人杜牧这首吟咏清明的小诗,湿了路人千年,而我以为,此中《清明》应该与扫墓祭祀没多大关系吧。

    其实清明时节,正当欣欣向荣,清新明丽。以前很多清明的诗句,写景状物,都以歌颂春天、讴歌生命为主。清明的习俗中也多是踏青、荡秋千、蹴鞠、插柳等活动。韩翃有“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吴惟信“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 白居易“好风胧月清明夜,遥听弦管暗看花”;苏轼“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诸如此类。宋人王禹俏的《清明》虽写得落寞惆怅了些,但也与扫墓没什么干系:“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即便到了北宋晚期,画家张择端那幅有名的《清明上河图》上,宫苑驿站、店铺作坊、虹桥城楼、市井街头,可谓琳琅满目,应有尽有,唯独没有清明扫墓的画面。

    大概自明朝以后,清明活动才渐渐突出扫墓祭祀的主题。明初高启的一首《送陈秀才还沙上省墓》写道:“满衣血泪与尘埃,乱后还乡亦可哀。风雨梨花寒食过,几家坟上子孙来?”——梨花如雪,顷刻间已飘落满地。几经乱世,草木凄悲,孤村无人,祖宗坟头凭谁吊祭?清明扫墓遂成为习俗。

    既有扫墓的排场,必也有丧葬的讲究。以前皇帝死后的埋葬地称“陵”,诸侯称“冢”,士大夫称“墓”,黎民为“坟”。陵是最高级别的墓,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陵亦用于埋葬烈士的场所,叫作“陵园”。相比于“陵”的至高无上,“林”成为圣人的专用墓地,文圣孔子故里有曲阜的“孔林”;洛阳市城南有武圣关羽所葬地“关林”。冢的意思即为高坟;墓是挖坑埋棺;坟为起土堆茔。

    至于厚葬之风起于帝王贵胄。《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始皇即位之初,就着手修建他的骊山陵墓。“穿三泉,下铜而致椁,宫观百官奇器珍怪徙藏满之……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读来让人瞠目结舌。

    好在历来明理者也有鄙视厚葬陋俗的,汉武帝时就有一个叫杨贵的人,家有千金,生活上无所不至,但对治丧却另有一番见解。病危时嘱咐儿子,要求死后裸葬,办法是把尸体装在布囊里,到入土时,从脚下抽出布囊,“以身亲土”。他的儿子既不敢违背父命,又不愿轻率行事,就请父亲的好朋友前去劝说。可杨贵主意已定,还写了这篇颇有名气的《报祁侯缯它书》,坚持以“裸葬矫世”。

    从“厚葬示孝”到“厚养礼葬”,时至今日,移风易俗,或一棵树、一坛花、一面墙、一片海……早已成为不少先行者的选择。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