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默是一种轻松愉快而又充满智慧的气质,它不仅好笑有趣,而且意味深长。 调侃就是创造幽默的一种手段,广泛用于日常生活的对话中,用得好,可以让沉重的话题变得轻松,沉闷的气氛变得愉悦;用得不好,就让人感觉不舒服,甚至很尴尬。 近年来广受年轻观众欢迎的脱口秀节目,虽然脱胎于国外的综艺访谈,但是由于它根植中国的文化土壤,直面现代人的生存状态和情感纠结,用一种调侃的方式,通过自嘲和“冒犯”,不断产生与现实的摩擦与冲突,建构突围,消解焦虑,创造共情,在年轻观众中颇有眼缘和人缘,徐志胜、李雪琴、鸟鸟一批才华横溢的新人脱颖而出。 善于调侃的人,都是有幽默感的人,也是充满智慧的人,他们总是能够把握人性的尺度,根据不同人物和具体情境,随机应变,就地取材,往往能起到出神入化的效果。你周围有这样的人吗?什么感觉? 我也在追求这样一种境界,不过也有过教训。所以我提醒年轻的朋友,不要把生活当成脱口秀,调侃要把握尺度,以免一不小心就“冒犯”了别人。 大约20年前,我在宁波接待几位语文界的朋友,晚餐就在家中,我搬出家中珍藏的老酒。酒过三巡,相谈甚欢,当我向一位年轻女士敬酒的时候,对方很谦虚地说,“您一直是我非常敬重的一位师长。”我感到此言重矣,于是随口回了一句:“哪里哪里,我们之间早已经超越了‘彼此敬重’的范畴。”本想调侃一下,把拘谨的气氛调节调节,没想到对方脸色大变,我自知出语失重,让对方产生了误会。尽管竭力弥补,对方也没有再说什么,但是席间的不快还是很难得到彻底的消解。 事后一位大姐告诉我,这个误解产生的原因在于“交浅言深”。一语点醒梦中人,这件事给我的教训,就是说话不仅要看动机,也要看对象,不同的对象,不同的场景,都应该有不同的说话策略,调侃就更应该把握分寸。 现在,我仍然追求轻松活跃的对话效果,但我就比较注意因人而异、因场有别了。 前几天在褚树荣老师的新书发布会上,著名特级教师张悦校长做主持人,我和褚树荣老师、任富强老师依次坐在主席台上,也许大家都很熟悉,访谈过程有点过于理性。于是三位老男人交换了一下眼神,彼此心领神会,一种默契的调侃就出来了。 先是褚老师“发难”:“我想描绘一下今天的情景,3位教龄都超过40年的老男人,接受一位在我心中还是小美女的老师的采访,本身就很有意思。”有什么意思?如果你听懂了,你自然就感受到这种情境的反差效果,满是调侃的味道。 主持人为了控制访谈节奏,提醒大家“简明扼要”,我们可爱的任老师却有意拉开话题,借题发挥,而且说得语重心长,反复强调“批判思维”的重要性,有种少林与太极的对垒,我在旁边听得好开心。 眼看访谈要结束了,主持人又向我伸出了橄榄枝,“袁老师,如何以现代的眼光,来对待中国传统文化?您有什么看法?” 我多少有些意外,只好微笑地接住话题,如实招来: “我以为没事了,正在这得意呢,张老师的问题又来了,看来还是不想放过我。不过,这个问题是个好问题……” 掌声、笑声、欢呼声,此起彼伏,交相辉映。 我知道,这些掌声和欢呼,不仅是给我们的,也是对语文的一种致敬,更是对幽默和谐文化氛围的一种悦纳和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