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4版:爱财富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3年04月29日 星期六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寿全斋
百年风雨吹不散
“以仁济世、药利苍生”

    推开“寿全斋”厚重的大门,抬眼就能看到柜台上方那块百年金字招牌;柜台前,3位身着长衫的药工正在切药、泛丸、包药;切刀落下的“嚓嚓”声、竹匾过筛的“唰唰”声,一下将人拉回20世纪初药行林立的药行街,那段中医药文化的高光时刻……

    金字招牌后的“正、证、精、真”

    挂在柜台上的百年金字招牌“寿全斋”,颇有些来头:相传为清翰林、宁波人杨泰亨所题,至今已有百余年;且用金箔帖字,算得上是真正的“金字”招牌。

    能让“金字”招牌成为金字招牌的,从来就不只是金箔。

    “寿全斋”创始于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王、孙两位创始人因同考举人相识、相交。投身商海,身上仍带着不求名利,救民济世的书生气,将“货真价实”“遵古炮制”奉为宗旨、典律。

    也正因此,到清光绪年间,“寿全斋”已是宁波当时规模最大的药行之一,曾与香山堂、冯存仁堂、赵翰香居并列宁波中药“四大家”。

    如今,走进“寿全斋”,就能看到屏风上的“正、证、精、真”四个字,指的是:选料“正”,药源路正;储运“证”,质量、品种双保证;修制“精”,道道精粹;撮药“真”,味味认真。

    “这是‘寿全斋’两百余年发展形成的经营特色,至今仍是‘铁律’。”宁波药材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寒民说。

    陶瓷小药瓶里的“活络”

    从“镇馆之宝”青铜大碾船到旧时的铜瓢、药坛、铜熬膏锅、煎药壶……“寿全斋”至今保留着不同时期的器物,其中格外引人注目的,是仅有拇指大小的陶瓷小药瓶。

    这只用来装眼药的小药瓶,里面装的,还有“寿全斋”的生意经:

    彼时,宁波东乡育王附近有座灵峰寺。每逢四月初八,来进香的善男信女摩肩接踵,“寿全斋”便在沿途为香客供应茶水,顺带销售自家眼药。时间一长,凡去进香的人都会“习惯性”买一瓶眼药。“灵峰关牒,寿全眼药”的叫法,不胫而走。

    “寿全斋”招徕生意的方式还有很多:每年9月菊花盛开时,在店堂内外举行菊花展览会,供人观赏;组织丝竹管弦演奏,奉茶招待;收集、展示画作,让人观摩……

    “引流”的效果是明显的,甚至有温州、台州的客人专程来“打卡”。既来之,自然少不了捎些时令药品和养生酒回去,“寿全斋”的名气也越来越大。

    一幅楹联中的精神传承

    “杏林济世千秋寿,桔井流芳百草全”“做药务真不得欺客,行医务正不得欺世”“神农始尝百草之滋,济世传经以救民疾”……旧时楹联至今挂在“寿全斋”各家门店。

    以仁济世、药利苍生的,有“寿全斋”,还有整个宁波药商群体。《药商视阈下的宁波帮研究》一书中就曾将宁波药商群体视为充满人文精神、有强烈人文情怀、有独特人文品性的文化商帮。

    在抗战时期,“寿全斋”曾是中共地下党组织的重要联络点和支部所在地;在上海发展的宁波药商,更是将自家的独门秘方公开在报纸上,为战时群众抓药提供便利……

    历史洪流滚滚向前,但宁波药商的精神,从未改变。“中医药不是过去的、历史的,它应该是与时俱进的。”王寒民说。

    建成寿全斋中药文化馆、非遗传承人工作室、中药炮制技艺传承基地、推广文化体验课堂、获评浙江省中医药文化养生旅游示范基地……通过不断调整、创新,包括“寿全斋”在内的宁波药商正更多致力于中医药文化的传承发展,成为宁波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一张厚重的城市“名片”。

    记者 石承承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