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浙江宁波网友顾女士反映,因孩子名字中有个“朶”(duǒ)字,结果在宁波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外滩院区看病时总是遇挫。医院工作人员回复称,处理生僻字需要当事人把社保卡拿到医院,由相关人员在系统上操作授权,目前已联系顾女士并约定了时间。公开报道显示,我国有6000万人的姓名中有生僻字。 5月29日《宁波日报》 在一个注重符号互动的时代里,给新生儿取名字承载着长辈们对孩子们的美好希冀与殷切期盼。一些家长热衷用生僻字给孩子取名字,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让名字既有区分度、辨识度,也让名字包含美好的寓意,从而彰显原生家庭的文化底蕴和审美能力。为了标新立异,一些家长在使用生僻字上越走越偏;殊不知,这样会带来诸多不便,“被生僻字所累”成为一种尴尬的现实。 既要古风古韵,又要寓意深远还不能和别人重名,生僻字就成为不少家长给孩子取名字的选择。在移动互联网时代,需要识别和读取生僻字的场合有许多;虽然很多生僻字在公安人口信息专用字库能够找到,但有些生僻字在别的信息系统中尚未被收录,出现“被生僻字所累”在所难免。哪怕就是收录生僻字最多的公安人口信息专用字库,也有少数生僻字没有被收录。 “被生僻字所累”呼唤公共服务信息系统打破数字鸿沟,将生僻字数字化,以切实便民利民;这不仅需要技术支撑,也需要公共部门重塑和更新“意义之网”。面对小众群体的特殊性利益诉求,公共部门究竟是以技术问题为挡箭牌,还是下大功夫去体谅和成全?科技理应让生活更美好,而不是束缚人们;公共部门也要“想老百姓所想,急老百姓所急、应老百姓所需”,将生僻字姓名纳入数字化系统。让每一个人都不因姓名被歧视与排斥,让含有生僻字的姓名在数字中国畅通无阻,是公共服务应有的姿态。 给孩子取名字是老百姓的权利,一些人过于在意名字的符号功能却本末倒置,让新生儿名字越来越花哨、越来越生僻。一方面,对于姓名中已经含有生僻字的人们,公共服务应该给予包容与接纳;另一方面,那些尚未取名的家长,对生僻字可以少一些迷恋,不要被姓名的符号功能牵着鼻子走。 莎士比亚曾在《罗密欧与朱丽叶》中写下这样一句:“我们叫做玫瑰的这种花,要是换个名字,它的香味还是同样芬芳。”毕竟,不是取个好名字就一定带来好运,好名字的衡量和评价标准也在不断变化。在一个变动不居的时代里,人们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在不断转变,对好名字的理解和认知也在不断变化。 那些“被生僻字所累”的人们,需要公共服务的“温柔相待”;那些尚未给孩子取名字的家长,没必要趋之若鹜地偏好生僻字。说到底,名字并非越标新立异越好,生僻字的作用没必要被人为夸大。只有保持理性、成熟的平常心,新生儿取名中的生僻字才会逐渐减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