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1版:都市圈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3年06月01日 星期四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不褪色的“姐妹花”

▲1970年,三姐妹(从左到右,依次为蔡秀玉、曾惠珠和张惠玉)在毕业前合影留念。受访者提供
▲时隔50年,三姐妹的感情愈加醇厚。(从左到右,依次为蔡秀玉、曾惠珠和张惠玉)。受访者提供
如果您手头有在宁波本地照相馆拍的,具有时代特征、纪念意义、动人故事的人物老照片(最好是本人),而且您还记得当年拍照的照相馆或“照相师傅”,可以把照片和相关信息告诉我们,我们会努力帮您找到当年的“照相师傅”,看他(她)是否还记得您。
如果您曾是照相馆的从业者,手头有反映时代特征、纪念意义、动人故事的人物老照片,您也可以提供给我们,我们也愿意帮您寻找“相中人”。
您可以扫描二维码,留下照片、联系方式或故事,我们将及时与您联系。
期待一场久别重逢的“相遇”,期待熟悉又陌生的快门声再次响起……

    1970年9月21日,在当时位于百丈路上的“新南洋”照相馆拍完这张照片后,三姐妹蔡秀玉、曾惠珠和张惠玉就各奔东西了。这一别,就是十年。

    三姐妹不是真姐妹,但冥冥中总有股力量将她们拉到一起:她们的母亲在同一个单位上班,三户人家又住得挺近,她们不仅年龄相仿,而且还是同学。

    “我们三个人的名字里都有‘惠’和‘玉’,是不是注定要当姐妹的?”张惠玉笑道。

    在那个没有东西可以“买买买”,也没有偶像剧可以“刷刷刷”,更没有网红打卡点可以“拍拍拍”的年代,三姐妹平时都做些啥?

    “一起过家家,一起跳皮筋,一起踢毽子,一起跑到郊外去挑马兰头……”在张惠玉看来,普通,但满足。

    三姐妹还经常聚在曾慧珠家打乒乓球。没有专业设备,就把两张八仙桌拼在一起,中间用砖块垫一把竹扫帚当球网。

    那个年代,家里安装的灯都很简陋,用一根灯绳悬在半空中。她们打球打到兴起,时常把灯泡打碎。

    每次遇到这种“紧要关头”,三姐妹都会在第一时间收拾残局,然后另外两个人赶紧溜回家。

    张惠玉说,受当时社会环境影响,三姐妹在小学毕业后一度赋闲在家,直到1968年才重新回校读初中。

    跑跑跳跳、打打闹闹……小姐妹互相陪伴的快乐,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自有治愈的力量。

    1970年,初中毕业后的三姐妹不得不各奔东西,有人去了金华,有人分到了萧山,也有人留在了宁波。

    这一别,何时才能再见?“我们在一起这么久了,还没照过相呢。”在蔡秀玉的提议下,三姐妹各自穿上自己认为最好看的衣服,跑到“新南洋”照相馆。

    “我当时穿了件湖蓝色衬衫,布料还是妈妈托人从上海带来的,是当时最流行的。”

    “那时拍照没经验,多靠照相馆的师傅教我们,怎么摆姿势,怎么微笑……”

    不会摆姿势又怎样?没有经过社会磨砺的青春,纯粹、没有杂念的友情,自然会孕育出打动人的笑容。

    俗话说,患难见真情。分开后的三姐妹越发像真姐妹。

    在外地工作的曾惠珠和张惠玉,每次休探亲假回家,都不忘给姐妹带土特产。虽然只是红糖、花生这样的小礼物,但留香甜在心间。

    曾惠珠和张惠玉在外地工作期间,留在宁波的蔡秀玉经常会去她们家拉拉家常。那时,张惠玉的母亲身体不太好,蔡秀玉主动承担起“女儿”的角色,帮忙洗衣服、倒马桶。

    在写给女儿的信中,张惠玉的母亲时常提到“秀玉这个姑娘真好,真贴心,就像自己女儿一样。”

    一别十年,1980年左右,三姐妹陆续回到家乡,虽然各自从当年那个单薄、柔弱的小姑娘成长为工作、家庭“一肩挑”的“半边天”,彼此的感情并未变淡。

    直到退休后,三姐妹又好像回到少女时一样:相约去公园赏花、去各自家里吃饭聊天、一起过生日……

    “每次我们拍照留念,都特意要按当年的位置来站。”张惠玉说,“真要谢谢当年的拍照师傅,帮我们留下这张回味无穷的珍贵照片。”

    记者 石承承 见习记者 袁先鸣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