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肝胆胰外科到微创介入技术,从拿手术刀到持介入导管,宁波大学附属人民医院(鄞州人民医院)介入科副主任吴益峰博士坦言,无论在哪一个战场,他为各期病患争取每一丝机会的决心从未改变,甘愿做守护患者生命健康的“铅衣人”…… 晚期癌症患者 他也决不放弃 拿到检查报告单时,老李怎么也想不到,自己的肝脏竟然长了10cm的肿瘤。而且已经中晚期,没有了手术的机会,走投无路的他经病友介绍找到了吴益峰。 “可以试试介入转化治疗,还有希望。介入就是在血管内治疗,转化就是控制肿瘤的大小。”吴益峰为老李制定了诊疗方案:TACE联合HIAC,并结合靶向免疫药物系统治疗。 经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将药物通过导管输送到肝肿瘤供血靶动脉,造成肿瘤组织的缺血坏死,而肝动脉灌注化疗(HAIC)则是另一种介入手段,可以对肿瘤进行药物持续强化。两者有机结合,一方面将高浓度的药物直接作用于局部,发挥最大的抗肿瘤作用,将肿瘤的供血血管阻塞,“饿死”肿瘤,另一方面全身影响较小,可以保障患者的营养摄入及免疫状态。 经过半年的治疗,老李复查时发现肿瘤中心坏死,瘤体缩小至5cm,周围也没有侵犯迹象,吴益峰当机立断,用手术将肿瘤切除,解决了老李的心头之患。之后,又为老李实施预防性介入治疗,廓清在体内可能残留的肿瘤细胞,术后3年,老李仍健在。 就这样,越来越多的肿瘤中晚期、急性出血和肠梗阻患者来找吴益峰,他们抱着最后的希望寻求一线渺茫的生机。为了延续他们的希望,吴益峰一直在探索。 胰腺癌被称为“癌王”,人见人畏。对于无法手术的晚期胰腺癌患者,吴益峰也有多种应对的方式:CT引导下精准定位,对局部进行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通过股动脉穿刺对胰腺肿瘤供应动脉进行灌注治疗,降低肿瘤活性;对于肿瘤引起的剧烈疼痛,通过精准定位毁损相应的内脏神经,达到接近常人的无痛感受。 患者的生命 比铅衣更加沉重 吴益峰有一个特点:总能和患者处成朋友。这是因为,患者和家属就医时的心情他感同身受。 在他上中学时期,母亲突发胆结石。由于疾病发作的剧烈疼痛和当时医疗条件的限制,母亲吃尽了苦头。目睹母亲发病到就医的全过程,吴益峰暗暗发誓:以后要当一名肝胆胰外科医生,一定不会再让患者吃这样的苦。就这样,他走上了求医之路。 穿上梦寐以求的白大褂,手握手术刀,但吴益峰发现,除了这类患者,还有不少人因为延误病情,失去了手术的机会。如何为他们创造生机?吴益峰不断寻求新方向。 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进修,他接触到了介入治疗并为之吸引。这是一种超微创治疗方式,通过各种直径的血管,或经人体原有的管道如肠道、胆道、输卵管等,在影像设备引导下对病灶进行治疗,具有精准、安全、高效的特点。于是,他毅然选择深造读博,转型后投身介入科。 要知道,介入手术是在X线下的治疗,这些射线对患者来说是定位疾病的福音,对医生来说却是摧残身心的“魔鬼”。每次手术都要穿上二三十斤重的铅衣,在手术台前一站就是数小时,汗如雨下、腰酸背痛、头晕脑胀……各种滋味他都轮番品尝,但他依然坚持。因为,患者的生命比铅衣更加沉重。 深耕临床之余,吴益峰在科教研方面也苦下功夫,他主持多项肝胆胰肿瘤和肝硬化防治的省、市级课题。未来,他将带领团队努力打造肿瘤转化中心,把恶性肿瘤变成慢性病,为提高中晚期肿瘤病人生存质量而继续奋斗。 记者 陆麒雯 通讯员 冯济业 文/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