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英兰 “大块头”阿嫂是早年我们村里的一个普通农妇。因为人长得特别胖又和善,所以老少村民都叫她“大块头”阿嫂。 她个子中等人胖,尤其肚子一圈特别大,走起路来挺着个大肚子,站着低头,自己的俩眼根本看不到自己的脚。她总是自嘲,人家大肚皮十个月生下小毛头(方言,婴儿),我这个毛头一辈子也生不下来。 别看她人胖,各种农活样样拿得出手。插秧速度快,经她手插入田里的秧苗深浅合适,秧苗归拢整齐,笔挺精神足,株距匀称。为了检测每个人插秧的行距是不是符合要求,队长往往用一根标准的种田棒在水稻田上一扔一数,如果能达到11到12行间最标准,多了太紧不行,将来稻秆长得细而长,稻穗颗粒不饱满,影响水稻的产量。一般人也不会这么傻,给自己加活,影响插秧速度。行数少了稻田利用率降低,同样影响产量,也有偷懒嫌疑。而她总能保持这个数,是整个生产队中极少数中的一个。其他人或多或少总要偷点懒,尤其插秧到了田中央,队长不可能总是来检查。一般在10行出点头,甚至个别的10行也不到。每到这时,队长总说,你们看看人家“大块头”阿嫂,注意点,不要太偷懒。她力气也大,割稻时弯腰弓背,随着镰刀挥舞时发出的“莎莎莎……”声,一路向前,把一队妇女妥妥的甩在身后几丈远。她平时爱聊天,说话大嗓门。生产队收工回家时,站在晒谷场上,隔河隔田几丘远,人还看不清就能听到她“哈哈哈……”的笑声。 她不但农活做得好,针线活也不赖。农闲或早晚空余时间总是搬一把竹椅子,坐在家门口不是缝补衣服就是纳着鞋底,针脚匀称、结实。后来随着生活的改善,有了毛线,她织出来的毛衣大小合身,又很平整。有一段时间,她也替人家织毛衣赚点零钱补贴家用。 “大块头”阿嫂共生养了五个孩子,三男二女。以前农村生活特别艰苦,但她在生活上会精打细算,把家安排得井井有条,孩子们穿的衣裤虽带有补丁,但干净整洁。每年冬天她家会做很多很多的年糕。中午吃年糕汤时,她总是手捧一只很大的白底蓝边碗,站在自家门口吃。看似盛了满满一碗,但你一眼望过去这碗年糕汤里大多是碧绿的青菜,筷子不挑拨根本看不到有雪白的年糕片。现在人可能想到的是多吃青菜少吃主食为了减肥,其实那时候是粮食有限。冬天农活较轻便,夜长昼短,或不用去田里劳动,用青菜充当一部分主食,填饱肚子,是生活所迫。 她自己节约但对客人并不吝啬。我印象最深的是她家老公有一个远房的亲戚,每年夏天到宁波乡下来捕鱼、摸螺蛳卖,一住至少两三个月,她一点也不嫌弃。夏天吃晚饭,我们农村人家大都在大明堂里吃,还会边吃边闲聊。这个亲戚知道大家生活都不容易,因此很识相,每餐就吃两碗饭,从不盛第三碗,菜也不太吃。“大块头”阿嫂知道他一早出去,中午吃得少或根本没吃,晚饭第一碗饭总帮他把饭盛得满满的,盛饭时还要用饭镬铲压一压,还尽量往他碗里夹菜。 如今她已经有90多岁了,经济上有社保、村里分股权,并享受着政府高龄补贴的“大块头”阿嫂,生活无忧,儿孙满堂,子女们考虑到她生活起居的方便舒适,为她请了住家保姆,二十四小时贴身照顾陪伴。每当保姆陪着她在小区散步,遇到熟人夸她福气好时,她总说,哈哈,做梦也想勿到阿拉农民也会雇娘姨(保姆)。说此话时,一脸的皱纹变成了一朵盛开的大菊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