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坚炯医生(左)在手术中。 |
“这毛病很棘手,断不了根……”“再这么烂下去,最好的结果就是肛门全切,做造口!”……3年前,患者张先生因为复杂性肛瘘合并化脓性汗腺炎,跑遍了国内多家大医院,都束手无策,最终失望而归。万幸的是,宁波市第二医院多学科团队通过3年多的不懈努力,经过3次手术、800多次换药,如今,张先生已回归正常的工作生活! 他因肛周疾病四处求医 “李医生,我现在回去工作了,毛病也好了!”近日,今年39岁的张先生到市二院肛肠外科李坚炯副主任医师门诊复诊,开心地向自己的主诊医生细数工作生活上的变化。旁人很难想象,3年前张先生因为严重复杂性肛瘘,棘手的病情让接诊医生无从下手,甚至多次被告知“没办法根治”,今后只能“带瘘生存”,假设再这么烂下去甚至要肛门切除,腹壁做造口。 “肛瘘是常见病、多发病,不过民众对这个疾病的认知度不高。一拖再拖,进展成复杂性肛瘘,就会变得非常棘手,甚至发展成肛周癌。”虽然治疗了不少复杂性肛瘘患者,但张先生病情的严重程度确是让李坚炯从业15年来前所未见的。张先生患有肛瘘合并化脓性汗腺炎,之前因为化脓性汗腺炎已经接受过一次臀部植皮手术,但最后的肛周病变却成了难以攻克的顽疾。肛门周围的皮肤红肿渗出,像“蚯蚓”一样的瘘管“拱”到皮表,交错盘踞在肛门周围…… “第一次,他是被搀进诊室的,因为肛周疼痛,走路只能小心翼翼地一步步挪,化脓发炎带来的恶臭即便穿着裤子也掩盖不住,原本正值壮年的他根本没有同龄人的神采。”李坚炯至今还记得,检查完患者怯生生地问:医生我还会好吗?原来,因为这个病,张先生不得不转岗,亲友也因嫌弃他身上的异味少了来往,此次来到市二院,几乎是张先生最后的希望。 “再难也要上!” 化脓性汗腺炎是一种比较罕见的疾病,在亚洲地区的发病率仅为0.06%,起病方式不明确,治疗上缺少经验,而汗腺炎合并肛周病变则更是难上加难。不仅要外科手术根治瘘管,更要内科治疗控制汗腺炎,两者环环相扣,如果处理不得当就会相互影响,导致疾病复发。 “再难也要上!”在肛肠外科戴晓宇主任和痔瘘专家赵坚培副主任的带领下,肛肠外科团队接下这个棘手的病例,并邀请消化内科、超声科、放射科等多学科专家组成的盆底疾病MDT团队开展病例讨论。 作为患者的主诊医师,李坚炯和多学科专家翻阅了大量文献资料,还联系了国内肛周疾病的权威专家,MDT团队好几次碰头讨论,最终决定采用多次手术的方式治疗。 既要根治肛瘘,又要完好保留肛门功能,整个治疗过程就好比“抽丝剥茧”。术前,采用磁共振、肛管超声找出与肛周括约肌分界清晰的瘘管,然后将这些瘘管手术切除。术后通过护理、药物治疗、修复创面、控制肛周剩余炎症,等到剩下的瘘管与括约肌界限也变得清晰,再进行下一次手术。 “这类复杂性高位肛瘘需要多次手术,治疗效果也不会立竿见影。特别是术后每天都要换药,这种‘水磨功夫’对医患双方都是一种考验。”李坚炯担心张先生因为换药不便、半途而废,想方设法联系上了当地医院,仔细交代换药细节。为了及时掌握病情,找到最佳的手术时机,李坚炯隔三差五就会问问张先生的情况,催着他过来复诊。 好在,经过医患双方的共同努力,3年时间里张先生先后接受了3次手术,换了800多次药,曾经差点导致他“肛门全切”的顽疾终于治愈,肛门功能被完好保留下来。虽然还需要定时到门诊复查,但通过药物控制汗腺炎,他已经能像正常人一样生活,还回到了原来的工作岗位。 记者 孙美星 通讯员 郑轲 文/摄 ■新闻多一点 肛瘘是一种常见性、多发性的肛门疾病,其发病率仅次于痔疮,占肛门疾病的1/4。该疾病多发于青壮年男性,尤以肥胖者多发。肛瘘多是由肛周脓肿溃破引起的,与辛辣刺激性饮食、排便状况不佳、外伤、遗传因素等相关。 肛瘘自愈的可能性较低,患者一般都需要接受手术治疗。 肛瘘可以分为单纯性肛瘘和复杂性肛瘘两种。单纯性肛瘘,手术切除瘘管即可。但临床上,患者往往因为对疾病认识不足,发病处私密,没有及时治疗,导致疾病进展为复杂性肛瘘。复杂性肛瘘存在多个瘘管、瘘口,瘘管与肛门周围肌肉形成复杂关系。这类复杂性肛瘘的治疗存在一定难度,易复发,往往需要多次手术。 因此,一旦发现患有肛周脓肿,应及早就医;形成肛瘘时,要尽早手术,避免周围组织被进一步侵蚀,演变成复杂性肛瘘甚至癌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