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宁海县葛家村的美丽院落。资料图片 |
|
调研队员在海曙区深溪村调研。资料图片 |
思考:乡村价值再发现 “千万工程”历时20年,绘就了如今的乡村美丽画卷。那么,这些乡村在发展中遇到了哪些困难?现在面临着什么样的新问题?该如何解决?这也是调研队员关注的重点之一。 要进一步提升村庄的“造血”能力。 葛家村,“桂语零号乐园”短暂的休整升级引发的连锁反应让调研队伍担忧:客流减少,周边村民的“庭院经济”处于半歇业状态,外来创业者掰着指头计算房租、水电成本。事实上,从“艺术赋能”到“产业赋能”,葛家村转型升级的过程曲折而艰难。 类似的问题,镇海沿山村也在思考:“沿山路77号”咖啡店“火”了,但真正要变“流量”为“游量”,再到“留量”,道阻且长。 产业兴旺,是解决乡村一切问题的前提。对于这一点,沿山村的村干部说得一针见血:“让农民有钱赚,农村才会有活力。” 选择怎样的产业,十分考验眼光和智慧:农民能否胜任?能否抵御潜在风险?能否更新迭代实现可持续发展……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能持续发力的产业一定是从乡村“长”出来的。 要进一步深化村庄的差异化竞争。 如何振兴乡村?这道题没有“标准答案”,因地制宜,千村千面,才是“正确答案”。 以民宿为例,余姚市北溪村主打“精奢”体验,游客可以直接在帐篷里露营;地处半山腰的奉化区东山村,坐拥“不限量供应”的云雾景观和新鲜空气,吸引不少老年人在此养老;象山县墩岙村,通过打造“连锁民宿”,为家庭出游、企业团建提供去处;海曙区深溪村,民宿与手工艺制作、传统文化进行融合…… 经过20年建设,乡村振兴已从一开始“从无到有”的“1.0版”,升级到现在的“人有我优”的差异化竞争“2.0版”。 要进一步拓宽“新农人”的广度。 “没有人才啊。”翻阅20支调研队伍的调研报告,这个问题出现的频率很高。 事实上,在呼吁有学历、有想法的年轻人到广袤乡野建功立业的同时,还应该把视野放大。比如那些从村庄走出去的“能人”,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乡贤,他们不仅有能力,更有对村庄的热爱;比如那些曾为村庄发展指过路、出过力的“老”人,他们虽然一把年纪,但对村庄而言却是宛如“定海神针”般的存在,能够在关键时刻发挥领头雁作用…… 乡村振兴是“千村千面”的,对人才的需求也应该是不拘一格,“不求最好,但求有用”。 要进一步平衡“城镇化”和“乡村化”。 很多人可能都有这样的感受:随着乡村休闲文旅产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村庄变得“越来越像”,差不多的旅游景点、没有特色的特色产品,还有渐行渐远的“泥土味”。 究其根本,还是大家对乡村的定位和乡村振兴存在一些误解。 让生活在乡村的人更有满足感、幸福感,是乡村振兴的“小目标”,这其实也从一开始就决定了村庄建设的基调——保留乡土生活,保留地域文化。落实到具体的发展战略和举措中,就要在满足文旅产业发展和保留乡土生活中谋求平衡,在提升村民生活的同时来谋求村庄的发展。 记者 薛曹盛 石承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