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慕容 “oh,my god,这个我必须得说,蜜三刀,我在北京找了它三年,终于被我找到了……”女儿转给我一个视频,视频上一个长着洋面孔的北京大妞,青春靓丽,正兴致勃勃地介绍她的美食新发现,表情略显夸张,标准的京片子抑扬顿挫间洋溢着一股阳光蓬勃之气。咦,这不就是谷爱凌吗? “你不是号称美食家,谷爱凌特别爱吃的‘蜜三刀’你吃过吗?” “‘蜜三刀’?听都没听说过。”我摇了摇头,这是我第一次听说“蜜三刀”,在我最初的认知里,它大概跟驴打滚一样是属于名不副实的食品,奇特的名字跟真实的味道其实没什么关系。 这是去年,谷爱凌在北京冬奥会夺得两金一银后火遍全网,成了无数国人喜爱的明星。女儿喜欢的是她的不惧挑战和打破界限,我喜欢的是她在比赛之余偷偷拿出馅饼吃的那种真实不做作、邻家女孩般的亲和力。自从在短视频网站上关注了她,经常能刷到她寻访各种美食的视频,北京的大街小巷都留下了她热爱美食孜孜以求的脚步。 视频中的谷爱凌,正拿起一块表皮沾满白芝麻光泽诱人的琥珀色糕点往嘴巴里塞,眉飞色舞的样子特别有感染力,我使劲咽了下口水,心想到底是什么样美味的民间小吃竟然让炙手可热的国民偶像谷爱凌心甘情愿为它代言,一定用了什么名贵的材料。我毫不犹豫在购物网站上搜索“蜜三刀”,锁定了一家老字号,下单。没想到价格亲民得出乎我意料,也就跟咱们寻常的宁波小吃橘红糕、油攒子差不多。 饶是长三角包邮区,饶是商家立刻、马上、秒发货,从苏北到浙东至少还需要两天时间,这两天父女俩可真是茶饭不思,脑子里萦绕不去的都是谷爱凌赞不绝口的画面。“口感应该是很甜蜜的,要不然怎么会有一个‘蜜’字?”“那三刀又该如何解释呢?” 我从未对一种地方小吃如此感兴趣,在等待的过程中,上网科普了关于“蜜三刀”的知识。比较一致的说法是“蜜三刀”起源于北宋的徐州,流行于山东、苏北,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相传大文豪苏东坡在徐州任官的时候,一日宴客,厨师新做了一道点心,宾客尝过都说好。厨师请苏东坡为这道点心取个名字,这时,正好有客人送来了一把宝刀,苏东坡乘着酒性在亭子边的青石上连砍三刀,青石上留下了三道清晰的刀痕,苏东坡捻须而笑:“就叫蜜三刀吧!”至于“蜜三刀”的制造工艺是我最关注的,山东、苏北两地的制作流程大致相同,唯一不同的或许是工具吧。山东有对做了二十多年“蜜三刀”的夫妻,男的和面、揉面、摊面、切面,女的熬饴糖、油炸。为了面粉的充分融合,在摊面的时候,男的竟然使用一个上百斤重的钢制滚筒。视频上,面团在长桌子上铺开,男人用双手费劲地推动滚筒,来回碾压,面团间的泡沫和疙瘩在重压之下瞬息寂灭,面的劲道在延伸……这个震撼的细节让我想到了《吹剑录》中所记:“唱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卓板,唱‘大江东去’。”视频的画外音说,其实完全可以改成小一点的工具,不用这么费时费力,但老字号传承的不就是一种根深蒂固的对传统工艺的坚持吗?没有千锤百炼的真功夫,哪有老少皆宜的好味道? 虽然不似谷爱凌如吃了琼浆仙果般的眉飞色舞,但“蜜三刀”的味道没让我失望。骨牌般的小块,每一块都是独立包装,精致卫生。饴糖挂浆均匀,色泽诱人,高低错落的三道压痕,像凝固的波涛,令人想到反复过油五次的繁琐工艺。咬一口,芝麻在唇齿间留香,饴糖甜蜜的汁液润了喉咙,在酥脆愉悦的声音中,我咬到了粮食的芬芳。 “你知道为什么叫‘蜜三刀’吗?”女儿手中的“蜜三刀”已吃完了大半,她摸了摸肚子,笑嘻嘻地问我。 我脱口而出:“不就是苏东坡的传说吗?”但心里马上就后悔,传说毕竟就是传说,眼前的实物就是名称最好的诠释:蜜是形容它甜口的滋味,“三刀”是它身上的三道压痕,为了美观,也为了口感更加酥脆。 “蜜字头上三把刀。”女儿抢过我手中的“蜜三刀”说:“中年人士,还是要小心血糖啊!” “你还没吃过刚出炉的‘蜜三刀’呢?下个月我刚好要去一趟山东。”我淡淡地说着,脑海里已然浮现了视频里那个温情脉脉的画面,古色古香的巷子里,天刚蒙蒙亮,夫妻俩正在做一种传统小吃,男人用巨大的滚筒压面,女人不停地油炸、挂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