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市妇儿医院新生儿家庭化病房。 |
早产宝宝闯关成功走出NICU,只是他们迈过的人生第一道坎。相比足月宝宝,每个早产儿在生长的道路上,都会面临着更多的难关,需要医护和家长共同面对,一起闯关。 2022年,针对包括早产宝宝在内的危重新生儿的后期养育问题,市妇儿医院推出了新生儿家庭化病房。这种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模式,提升了家属对早产宝宝的照护能力,提高了早产宝宝居家生活质量,减少了早产宝宝的再次住院率。 据该院新生儿家庭化病房主任徐莉敏介绍,推出家庭化病房的这一年,是和早产儿宝宝一起奋力成长的一年。自去年5月开科以来,已迎接100多个危重早产儿从NICU回到母亲身边。经过后续治疗即便出院回家了,他们依然会定期进行随访复查,及时发现成长过程中的隐患,帮助早产宝宝走好人生的每一步。 帮助每个吸氧宝宝尽快回家 超早产儿主要并发症之一的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是造成低氧血症的主要原因。徐医生介绍说,超早产支气管肺发育不良,在我国发生率为24.9%到63.2%,从NICU转到他们家庭化病房的超早产患儿,很大部分是BPD的患儿,该疾病的周期长,可从新生儿期延续到婴儿期,对氧气的依赖时间非常长,氧疗时间可长达3个月以上,有的甚至要持续6个月以上,所以30%以上的支气管肺发育不良早产儿,在出院后仍需氧气治疗。 为了缩短这些患儿的住院时间,减少亲子分离,让患儿尽早回归家庭生活,促进喂养和神经系统发育,家庭化病房推出了家庭氧疗的方案,在专科医生和护士的陪伴下,进行空氧混合鼻导管吸氧。刚开始,很多父母非常焦虑,担心带不好吸氧的宝宝,担心在家发生呕吐、反流、呛咳时不能应对,导致新生儿疾病加重。为此,家庭化病房制订了全面的医疗措施,增加宝宝的摄入热卡,减轻其心肺负担,排除其他系统的合并疾病比如耳鼻咽喉的问题,同时时刻有专科护理团队协助喂养;95%的宝宝经过7天-10天的治疗脱氧成功。 26周的早产患儿夏宝宝出生后,在NICU经历了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感染、ROP(早产儿视网膜病)、喂养等道道关口,来到新生儿家庭化病房。刚开始吸氧浓度为30%,流量2升,10天后成功停氧。纠正43+5周,体重3200g;也在病房完成了头颅MRI,团队和爸爸妈妈都为这一天欢呼。 “我至今还清晰地记着夏宝宝妈妈怀孕24周时在病房保胎的模样,那么无助和绝望。现在的这一切都来自围产整个团队用心的呵护和母亲爱的坚持。夏宝宝最近来随访,头颅的血管瘤也已经消失,会爬了,长得更帅了。”徐医生说,“孩子妈妈一直和我们保持着联系,她说所有的坚持和辛苦都是值得的。” 随访复查,及时发现潜在隐患 极早产儿在母体内更易受到缺血缺氧、宫内感染及其他高危因素的影响,从而诱发早产儿脑损伤,但是脑损伤的很多症状早期并不明显,有的爸爸妈妈也认为出院是治疗的终结,所以对出院后的随访管理就不再那么重视。 徐医生说,这其实是个很大的误区。每个家庭化病房的宝宝,即使出院了也是他们的牵挂,出院是一个新的起点,高危儿的随访管理一直是新生儿科、儿保科、神经科、眼科、耳鼻咽喉科、外科和内分泌科等多学科管理的重点。各个系统发育的敏感期不同,通过长期的系统随访复查,可及时发现相应大运动里程碑及相关生长发育的问题,及时干预,家庭养护和医疗相结合,才能获得尽可能好的预后,促使早产儿追赶,甚至赶上未加干预的足月儿。 巧巧是一个28周的早产儿,出院后发现追视能力可以,追听反应却减弱了。爸爸妈妈当时还没引起重视,觉得是早产的缘故。徐医生给巧巧做了一系列检查,检查后发现巧巧吞咽功能也减弱了,大运动落后2个月,不能引导翻身,而且呈飞机手模式,俯卧时上肢不能抬起45度且不持重,两手也不能互玩,各项发育能力非常落后。 徐医生及时联系了儿童康复科的李祖昌医生,转诊到那里让巧巧接受指导和治疗,康复团队给巧巧制定详细的干预训练,其中包括吞咽功能训练、运动功能训练、认知及感觉功能训练和家庭干预。经过2个月的训练,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巧巧的格塞尔儿童发育量表终于从原来的60分上升到现在的90分,徐医生终于松了一口气。 记者 程鑫 通讯员 马蝶翼 文/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