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想学习,我只想躺平”“努力没什么意义,我只想躺平”“手机多好玩,好好学习有什么意思”……青少年本应朝气蓬勃,积极向上,可是有些花季少年却选择“躺平”甚至“摆烂”,让父母心急如焚。近日,记者在宁波大学附属康宁医院早期干预病区倾听少年们“躺平”和背后的故事。 “别人看我的眼神都充满蔑视” 采访当天,15岁的小婷(化名)已经住院18天了。她因为恐怖性焦虑被收治入院,经过一个阶段的治疗,病情已经有明显好转。 采访前一天,她和母亲发生了激烈的争执。母亲要求她回学校上学,奋起直追,准备中考。小婷却坚持不肯:“我做不到,我还回不去。你们逼我的话,我会让你们后悔的。” “孩子这是在威胁我们吗?回学校有什么难的?难道要一辈子躺平吗?”母亲激动地找到病区主任徐永明。 “不要太着急,别逼迫孩子,孩子的情况正在好转,再给她一点时间。”徐永明劝慰,孩子不是在威胁父母,而是在向父母释放信号,在求助。 “她以前很努力,很上进的,现在怎么只想躺平?”小婷的母亲痛苦地重复这句话。 小婷向医生讲述起她的痛苦。由于父亲长期在外地工作,小婷和母亲、外公外婆一起生活。外公是个高要求的人,哪怕幼儿园的穿衣服比赛,也要求小婷必须拿到第一名。小婷回忆,幼儿园一次活动中,她表现得不够好,当时就紧张到尿裤子了。 由于高度自律,长期以来,小婷也一直是外公的骄傲,学习成绩在班上始终保持第一,音体美样样拔尖。可是,升入中学后,要保持第一实在太难了。 “我不优秀,会被人看不起的。”“我觉得别人看我的眼神都是蔑视。”“别人会不会在背后议论我?”……小婷试过找母亲沟通,母亲却说:“外公也是这样要求我的。你再努力点,成绩好了,人家只会羡慕你。” “一想到学习、考试,我就会心慌、手抖、头痛。”当小婷觉得“世界崩塌”时,她接触到了漫画书,发现二次元的世界无比美好。慢慢地,她就彻底不想学习,只想在二次元世界躺平了。 徐永明记得很清楚,住院的第一周,小婷几乎没下过床,一直躺在床上看漫画书,把自己和外界隔绝开来。 父亲辞职带他穷游半年 “徐医生,孩子停药两个多月了,现在都挺好,期中考成绩也不错!”记者采访时,徐永明收到了小楷(化名)父亲发来的信息。 徐永明说,他接触过很多执意躺平的孩子和心急如焚的父母。小楷家可以说是最特殊的,父母非常理解孩子,用心陪伴,帮助孩子走过了困难。 小楷曾经非常自信阳光,他打趣自己是“天选之子”。比如,没参加课外培优班,回家很少写作业,但成绩长期碾压第二名。他甚至不理解:“这么简单的考试,怎么会拿不到满分?” 升入高中“学神班”后,小凯却遭到了暴击——同学们个个既聪明又努力,由于他没有提前学、课后用时不多等原因,成绩跌出了班级前五。他自嘲:“我哪是天选之子,就是泛泛之辈,泯然众人。” 月考受挫后,小楷把注意力转移到爱情上,给暗恋的女生写了一封情书。结果,对方断然拒绝,事情不小心扩散,闹得众人皆知。 “读书读书不行,追女生追女生不行,我真没用。”小楷觉得上学没有乐趣,人生没有意义。他选择了沉迷网络,慢慢地不肯上学,要求父母给自己办理休学,父母的各种开导压根听不进去。 在入院治疗一段时间后,小楷的“网瘾”得到控制。徐永明和其家长沟通:“孩子之前太顺了,几乎没有体会过挫折。他需要一些失败的体验,逐渐接纳真实的生活。” 父亲毅然做了一个决定——辞职陪孩子穷游。半年多的时间里,父子俩游历山河,在西南、西北等地徒步。有时在山谷搭帐篷,有时在野外生火做饭,有时住在破旧的民宿……小凯说:“不能玩手机,一开始觉得特别没劲。慢慢发现,风景挺好的。我们第一次生火做饭,被烟呛得不行,怎么都点不着火。后来,我发现我和我爸都一脸灰,乐得不行。原来,失败也可以很好玩。” 这学期开学前,小楷主动提出——“我可以回去上学了”。 躺平不一定是贬义词 “我们病区有一半的患者是初中生、高中生。当孩子选择躺平,不愿努力,不肯上学,家长的第一反应是我的孩子没有希望了?我要赶紧督促他努力上进。”徐永明说,家长的焦虑固然可以理解。可是,这种情况下,孩子需要的不是鞭笞不是督促,更不是威逼利诱。 他认为,躺平不一定是贬义词,更多的是一个中性词,是孩子自我减压的一种方法。当孩子选择躺平,说明孩子在尝试做自我调节,换个角度看,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家长应该怎么做呢?首先,要学会倾听和共情。具体来说,了解孩子为什么想躺平,背后有哪些原因。比如,青春期的孩子往往很关注、放大外界对自己的评价,包括成绩、特长、相貌等各方面。 其次,要允许孩子躺平,接纳孩子的状态。当孩子躺平时,家长往往更焦虑,希望孩子尽快能重新“卷”起来,这往往只会起到反作用。家长不妨把孩子躺平的这一阶段,当成是孩子在蓄能,通过适当的松弛,为一下阶段积蓄能量。 另外,父母要自我成长,为孩子提供更好的帮助,让孩子可以从家庭、父母处汲取更多的能量。比如,构建和谐的夫妻关系,组织家庭活动,带孩子去旅游、运动。 最后,父母要积极地帮孩子借助外部力量、专业力量,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医、校、家”联动,一起帮助孩子找回好状态。 徐永明也呼吁,社会大环境和家庭小环境多给儿童青少年一些空间,少一些“卷”,让孩子能更好地回归自由、兴趣、热爱,激发内驱力。 记者 王颖 通讯员 孙梦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