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代表委员点购老年食堂晚餐。 |
老年助餐服务是老年人关心的“关键小事”,也是事关千家万户的民生实事。如何让老年人吃得“舒心、安心、开心”,实现老人用餐从“舌尖”到“心间”的幸福提升? 日前,“代表委员走基层”栏目聚焦老年食堂助餐服务,与市人大代表、市政协委员一起走访了位于奉化区江口街道王溆浦村的颐善堂、鄞州区白鹤街道“幸福里”社区食堂。代表委员们听一听老年朋友的心声,聊一聊经营中的难题,吃一顿老年食堂的晚餐,实地调研老人们舌尖上的民生“食事”。 合力—— 每餐最高5元,让农村老人吃上热乎饭 抵达奉化区江口街道王溆浦村,从村口往巷里走不到100米,便能看到挂着“颐善堂”牌匾的老年食堂。和许多“空心村”一样,这里的年轻人外出工作,留在村里的大部分是老人。 王国平今年85岁,因为身体硬朗,选择居家养老。老伴做了心脏支架,身体不好。他告诉我们,在村里没有老年食堂的时候,自己经常吃剩菜剩饭,也少有心思做点好吃的。 2022年9月,颐善堂建成投用,标准化厨房,近百平方米空间,可同时容纳50人就餐。食堂每周更新菜单,贴在公告栏上,一天中饭晚饭两餐,三菜一汤一饭,70-80周岁老人,每人每月280元;80-90周岁老人每月200元;90周岁以上每月100元。折算下来,不同年龄段的老人,每日两餐都在食堂吃,每人每餐最高不超过5元,最低仅1.7元左右。 村里办食堂,钱又从哪里来?如此低的价格,食堂能否维持正常运营?代表委员在调研中了解到,村里采用“政府补一点、老人付一点、企业捐一点、志愿者助一点、村里供一点”方式,合力解决资金问题。 奉化区政府给予补助,村集体筹资,社会爱心人士、企业募捐,为食堂运营提供资金支持。现在,颐善堂每天约有30名老人选择就餐,厨师和两名帮工驻点。“一年下来,食堂要补贴20万元左右。”王溆浦村书记王政说。 代表委员被食堂墙上公示的两张榜单所吸引,纷纷拿出手机拍照。一张醒目的红色榜单是捐赠公示,记录了颐善堂创建之初33位爱心人士和企业的资助情况,合计募集了40万元余。另外一张是志愿者亮相台,45名志愿者轮流值守,为老年食堂提供包括采购、烹饪、配餐、送餐、清洁等“全包式”服务。 整合—— “嵌入”社区,老人和居民“双赢” 和农村助餐点不同,当前位于宁波城区内的不少老年助餐点则大胆探索起多样的市场化运营路径。 “我们社区办的食堂推出套餐18元,还有烤鱼、三鲜汤套餐,甚至还有桌餐,价格相比酒店、商场划算多了。”鄞州区白鹤街道的居民周奶奶是“幸福里”常客,“这里选择很多,平时还有文化课程培训,各种活动很丰富,很受社区居民欢迎。” 去年重阳节,“幸福里”开业,这家集医养康于一体的养老中心和儿童活动中心就像一颗明珠,“嵌入”到了白鹤周边居民的日常生活中。 占地1200余平方米的“幸福里”,除了社区餐厅,还引进了白鹤卫生院中医馆康复理疗门诊,名医坐诊,老年人可以在家门口就医,还能享受医保。代表委员参观了中心配建的心理疏导室、图书室、观影区、助浴室、护理专区、儿童活动室、适老化设施,纷纷表示“跟家一样温暖”“退休生活有了具象的模样”。 根植居民小区内,辐射群体广泛,对“幸福里”来说是一件“双赢”的事儿。投资运营方新日月生活服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负责人曾嫦娥介绍:“老年食堂是薄利行业,仅仅依靠老人用餐的收入,无法维持食堂的正常运营。所以现在社区食堂给予老年人优惠的同时,也推出市场化的菜品,吸引其他居民用餐。” 探讨—— 如何让老年食堂更行稳致远? “幸福里”座谈会结束已是傍晚6时,代表委员们来到食堂橱窗前排起了队,自费购买当日晚餐,和老人们一起吃了顿“食堂餐”。 市人大代表、鄞州区明楼街道和丰社区书记卢燚说:“作为居家养老服务的重要应用场景,助餐只是一个起点,要借此延伸更多为老服务。”卢燚建议,城市社区和乡村结对,把乡里的土特产、新鲜蔬菜送进城,城里也去乡下短途旅游消费,两方资源都能拉动。 “经营账目是怎么样的,能盈利吗?”每到一处,市政协委员、宁波国际投资咨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数改研究院总负责人王宏宇都特别关心“账务”的问题。在他看来,只有食堂能自我良性运营,才可长久地为老人服务下去。“一方面靠政府补贴,另一方面更要靠市场口碑,两条腿走路才能更稳健。” 来自江北区的政协委员、浙江众信人力资源服务有限公司董事长助理陈智渊关注到老年服务站点的选址难、改建难等问题,此次调研为她的提案丰富了一线信息。她建议,由政府牵头整合社区或周边的闲置空间资源,进行盘活和改造开发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或站点,通过低偿或无偿租赁、承包、参股等方式,将养老机构委托给第三方运营,为其降低运营成本,以作为嵌入式养老模式发展的基本保障。 代表委员表示,一线调研到的这些信息,带给他们不少思考,将有效地融合进后续的相关提案建议中去。 记者 林微微 滕华 通讯员 冯乐 文 记者 崔引 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