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元鹏 “这是新买的四件套,可以给孩子们用!”“家里翻箱倒柜好几遍,刚好找出几口大锅!”上个周末,宁波市鄞州区钟公庙街道都市森林社区的大厅内,堆满了各种爱心物资,陆续有居民送来大包小包,装的都是居民认领的爱心物资。这场爱心接力前后持续了近一个月,从社区发布心愿清单到居民接单,每一件爱心物资都是“私人定制”。 1月22日《宁波晚报》 这次“私人定制”的“春节礼物”,是“浙江好人”潘焕军创立的“本恩根”爱心公益团队组织的。不同于其他地方爱心组织开展的春节送温暖活动,他们送来的春节礼物都是“私人定制”的,目前已经有300多份“私人定制”的“春节礼物”发到受助者的手里。 “私人定制”的“春节礼物”的好处在于,虽然都是礼物,价值虽然也差不多,但“私人定制”更能对接需求,更能满足需要,更能实现精准关爱。比如,报道中提及的“几口大锅”,就是特殊群体申请的“私人定制”礼物;比如,有的群众说需要“大码棉鞋”,爱心人士就捐赠了10双。 春节前后,各地政府部门、各地公益组织,都会开展献爱心活动,会捐赠不少爱心礼物。以往的时候,这种送温暖,不管是什么群体,不管是什么困难,送出去的都是“一样的礼物”。没有实现“送温暖的精准对接”。钱也花了,爱心也到了,可是未必就是人家“需要的爱心”。 想起几年前看到的一则送温暖的新闻:某地爱心组织为农村的几户困难老人送去“一家一个空调”。结果老人不仅没有使用,还都从墙上拆掉卖掉了,老人说:我们一直不使用空调,电费也太贵了。这其实不是受助者“鸡蛋里面挑骨头”,而是确实不是他们“需要的”“想要的”。 群体不同,困难不同,诉求不同,自然想法也不同。爱心不该是“一模一样”的,而应该是“有所不同”的。最近这几年不少地方都在开展“微心愿”活动,主要的方式就是:让受助者说出自己的“小心愿”,政府部门、爱心组织在送温暖的时候,有针对性地满足他们的需求,礼物的价值都差不多,而送去的新年礼物却不是“一模一样”的。比如,为留守儿童送去的新年礼物,有的是书包,有的是衣服,有的是书桌,有的是玩具。比如,为老人送去的礼物,也是这样的“不同的爱心”,实现了送温暖的精准化。 春节送温暖多些“私人定制”,少些“我给你什么你接收什么”,多些“你需要什么我就送什么”。“私人定制”让春节送温暖更温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