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过年,由于火车票十分难购等原因,回到故乡陕西关中,已是正月初四,到村里时已华灯初上。 晚饭是传统的臊子面。刚放下碗,二哥就“端”出了他的新年系列梦想,第一个梦想是为去年出嫁的女儿“追灯”。 追灯,是故乡过大年的传统风俗。其实,在故乡,更多的时候叫送灯——从正月初五到正月十三,娘家给外孙、舅家给外甥送灯笼。 相传,送灯源于远古时期原始部落间互赠火种。 为什么娘家给出嫁第一年的女儿送灯叫追灯?二哥摇摇头但还是给出了猜测性的答案,可能非常隆重吧。 二哥说,为女儿选的灯笼共两对,是他专门托邻居从省城西安买回来的。说到高兴处,二哥马上带我去楼上现场参观。一对传统的宫灯,另一对时尚的彩灯,着实气派。 追灯一般从正月初五开始。二哥说,追灯要讲究好日子,他选定了正月初六,因为这一天既逢双又逢六。二哥要我一同去——好事成双,追灯一般两人,一是传统习俗,二是“有气场”。今年春节,二哥女儿在京城打拼,没有回家过年。对我来说,正好看看侄女的新家。 正月初五,二哥骑着电瓶车吹着呼呼的寒风去了镇上,买来顶好的苹果(寓意平平安安),火龙果(寓意红红火火),还有长近3米的甘蔗(寓意节节高,甜甜蜜蜜)。 二哥考虑到灯笼很大,出租车放不下,于是从村里借来两辆三轮车。 正月初六真是个好日子,天气晴朗,太阳高照,暖若初春。 上午10点左右,二哥已把灯笼和水果搬到车上,甘蔗则绑在车边上。二哥左看看右看看,高兴得合不拢嘴,就差唱出秦腔了。 侄女的新家在同一个镇上的徐家沟村,前有俗称“米粮川”的岱峪河,背靠俗称“花果山”的白鹿原。 二哥家在岱峪河的另一岸吴家湾村。却说这岱峪河,如果河上有桥,从吴家湾村到徐家沟村很方便,但没有桥。这样,往来两个村庄不得不绕好几个村庄,去一趟需要近一个小时。 追灯一般用一顿饭,大多为中午饭,时间在下午2点左右。二哥原计划12点出发,但火热的心总觉得时间过得太慢,于是12点不到就出发了。我的任务是坐在三轮车上扶灯笼,但灯笼实在太大,加上水果,人根本坐不下,于是我学着开了另一辆。 两辆车,也感觉浩浩荡荡,上柳陈路,过柳家湾、佘家湾、贾家湾,一路骑向河对岸的徐家沟。几乎家家户户大门前高悬一对大红灯笼,很是壮观。 远远地,出现了一座古塔,这是徐家沟的标志性建筑长宁塔。 村口,二哥停车。二哥说有讲究,进村前要把灯笼点亮,可这是插电的,不能点蜡烛。二哥想到了关键一招,找到两个手电筒打开吊进灯笼中。 到了侄女家门口,侄女婆家全家早早等候,两亲家相见,面灿若桃花。侄女婆家马上接过灯笼,请二哥和我进屋喝水。 侄女的小叔子聪明又能干,搬出梯子架在门楼下挂起灯笼;众人齐动手,扶梯子的扶梯子,递灯笼的递灯笼。 很快,宫灯悬在大门外,花灯挂在房门口,插上电亮了起来。二哥说一直要亮到正月十五。 下午2点左右,招呼开饭了,大大小小的客人和主人共10人,大家围茶几而坐。因为几乎都开车(包括我和二哥开的三轮车),于是,没有劝酒,即便是喝白酒的人也是象征性的一小杯。 大家吃菜说话间主食端上来了,是传统的臊子面。调料有醋、油泼辣子、盐(关中很少出现酱油)。 菜没有吃完的,大家各取所好加到面中。一碗刚吃好,主人又端上来一碗。臊子面着实好吃,我吃了整整两碗。 3点多,准备返回。侄女的婆家提来了大米等回盼(回礼),二哥推让几番,侄女婆家说这是风俗,二哥不再推让。 回到家,我上网查找。原来,在故乡关中,娘家都要给出嫁的女儿第一年送一对大灯,“灯”通“丁”,祝女儿早生孩子;同时灯笼红红火火,寓意家庭人丁兴旺。 当女儿有了孩子后,娘家人特别是孩子的舅舅,要给外甥每年送灯笼一直到孩子12岁,这灯笼叫“长命灯”。相对来说,第一次送的灯笼特别壮观,且很隆重,故称“追灯”。 “远山的村落火苗闪烁”,记得一首歌中这样唱道。我想,故乡关中追灯,映出的是烟火里的家园,而一个个鲜活生动的家园不就组成了一个灯火里的中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