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门三代从军,从保家卫国的壮志豪情,到参与国家大型项目建设的辛勤付出,再到投身国防现代化的砥砺奋进……“忠诚报国”已融入象山县东陈乡西山村鲍彩凤一家的血脉,成为家风传承的“内核”。 “忠诚报国”已成为鲍彩凤一家代代相传的家风。 一门三代“披戎装” “我们家其实可以贴三块牌子。”指着门上的“光荣之家”,孙茂良说。在西山村,乃至东陈乡,一门三代从军的孙家名声在外—— 1951年6月,孙茂良的父亲孙撮来告别新婚才4个月的妻子鲍彩凤,响应国家号召参军入伍,奔赴抗美援朝战场。 孙撮来一去就是四年。那时,全家人最开心的就是收到他从战场寄回来的信。字字句句,说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人还活着! 孙撮来复员回家后,经常和孩子讲起当兵的故事,感叹战争的艰难,也歌颂战士的坚韧。春风化雨,“男儿就应该去部队锤炼”在当时尚且年幼的孙茂良心里播下一棵小小的种子。 1980年,孙茂良在体检合格后,毅然决然选择入伍,成为一名工程兵。 2009年,孙茂良的儿子孙建大学毕业,和父亲一样,在获悉自己体检合格后,孙建毫不犹豫选择入伍:“那年是我符合征兵年龄的最后一年,不想让自己抱憾终生。” 她递出从军报国“第一棒” “我儿子今年读小学一年级,如果将来有机会,我也希望他能去部队锻炼锻炼,为国效力。”孙建笑着说。 在孙家,“忠诚报国”早已是一条不成文的家风,在其中扮演“主心骨”角色的,是孙茂良的母亲,今年93岁高龄的鲍彩凤。 当年,孙撮来决定入伍前还是有些犹豫:一面是“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一面是合家团聚的人之常情,到底该如何抉择? “要是国家都没了,还有什么我们家?你放心去,家里我会照顾好的!”当时鲍彩凤虽然年轻,却深明大义,一句话给孙撮来派了一颗“定心丸”。 1980年,鲍彩凤又亲手把儿子孙茂良送进军营。当时,年纪轻轻的孙茂良已是村办塑料厂的重点培养对象,事业前景明朗且美好。当得知孙茂良也有去部队锻炼的想法后,她再次坚定地站到儿子这边。 在孙建入伍那年,孙茂良刚动完手术,还在康复期。作为家中的“独苗”,孙建原本也可以选择留在父亲身边尽孝。 “当时奶奶就说,爸爸家里人会照顾的,让我要好好把握去部队锻炼的机会,而且还要好好干,没有立功就不许回来。”孙建回忆。 正是在鲍彩凤的坚持下,从军报国的“接力棒”跨越了半个多世纪,传递了三代,始终不变…… 记者 石承承 崔引 通讯员 王妙红 朱成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