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时代的书写者——茅盾先生《子夜》主题展”浙江省巡展启动仪式在宁波图书馆永丰馆举行,关于茅盾与《子夜》背后的故事,这场展览向你一一揭秘。 出席启动仪式的中国现代文学馆吴春梅介绍,此次展览分五个单元,重点展出茅盾先生在创作《子夜》前后的生活历程,特别展出了《子夜》手稿、《子夜》记事珠、《子夜》写作纲要等珍贵文物。 启动仪式上,宁波市第三届朗读大赛“十佳朗读者”之一劳文涛进行了《子夜》选段的朗读,我市语文教师北辰分享了自己阅读《子夜》的体验。 “茅盾原名沈德鸿,字雁冰。他曾用过的笔名有郎损、玄珠、方璧、止敬、蒲牢、微明、沈仲方等,总共100多个。”北辰分享说,《子夜》出版前两年,沈雁冰隐居在上海,创作了小说《幻灭》。完成后,他把作品拿给《小说月报》主编叶圣陶看,当时手稿上的署名是“矛盾”两字。叶圣陶认为矛盾是个哲学名词,不像一个人的名字,且“矛”不像是姓氏,于是主张在“矛”字上加一个草字头,改作“茅盾”。沈雁冰对这一改动非常满意,以后就一直以此为笔名了。 北辰介绍说,长篇小说《子夜》原名《夕阳》, 约30万字。茅盾先生从1931年10月开始创作,至1932年12月5日完稿,共19章。有些章节分别在《小说月报》和《文学月报》上发表过。1933年1月首次出版,立即成为畅销书,“3个月内重版了4次,初版印了3000部,此后重版各5000部。这在当时实属少见。”记者 施代伟 通讯员 陈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