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个精神科患者背后,都有一个悲情的故事。20岁女孩小珊(化名)的故事,让宁波大学附属康宁医院普通精神科三病区刘会国副主任医师都觉得心疼。3个月内,小珊先后6次因自残住院。 小珊被诊断为边缘型人格障碍。刘医生说,这一疾病在年轻女孩中多见,有一种说法很贴切:亲密的陌生人。情绪“稳定的不稳定”,往往和原生家庭有密切关系。 病史堪称“血迹斑斑” 和朋友一言不合就争执起来,愤怒地用刀割自己手臂,第一次入院;和交往两个月的男友分手,觉得活着没意思,第二次入院;人工流产后情绪低落,自残,第三次入院;和家人争执,情绪激动,自残,第四次入院……这3个月来,小珊频繁自伤,频繁入院,病史堪称“血迹斑斑”。 刘医生叹息:“她的情绪像坐过山车一样,起伏非常大,容易愤怒、冲动。做事情不考虑后果:刚和人交往,就不做安全措施发生性关系;想要伤害自己,下一秒就付诸行动,不带一丝犹豫;在人际上过度反应,既渴望亲密关系,但又不知道怎么和朋友、恋人相处;一旦关系稍微亲密一些,又会无所适从,不是逃离就是破坏。” 小珊被诊断为边缘型人格障碍。刘医生介绍:这是一种比较严重的人格障碍,介于神经症和精神病之间的临界状态,以反复无常的心境和不稳定的行为为主要特征。常见特征有:有冲动性地自我伤害的可能,如挥霍金钱、赌博或者自伤身体;人际关系不稳定或过于紧张;不适当的暴怒或缺乏对愤怒的控制;情感不稳定,如突然抑郁焦虑;不能忍受孤独,孤独时即感到抑郁;长期感到空虚和厌倦等。 和原生家庭有密切关系 刘医生告诉记者,边缘型人格障碍是非常复杂且棘手的精神类疾病。在该院普通精神科三病区(女病区)的住院患者中,占比10%左右。患者主要是年轻女孩。 他认为,边缘型人格障碍患者和原生家庭有密切关系,家庭环境、养育方式等导致孩子人格发育不完善,在环境诱因和应激条件下,容易出现各种症状。 小珊的成长,也没逃开这样的“魔咒”。小珊的父母从小缺少父母陪伴,当他们自己做了父母,也不知道如何履行父母的职责,不会关爱和引导小珊;夫妻关系不稳定,经常当着小珊的面吵架、打架;两个人在小珊的教育上,又都非常强势,总是各执己见。 小珊每次住院时,医生都会根据疾病特性,强烈建议小珊父母等待女儿病情稳定后再出院。可是,小珊的父母总是在女儿病情稍微好转时,就强硬坚持出院。这也导致了小珊的病情在短期内“反扑”,没多久又再次入院治疗。 刘医生说:“每个父母都爱孩子,但也要学会怎么去爱。人格从童年起开始形成,培育健全的人格关系到孩子一生的幸福。” 他建议,父母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要注意这几件事。 首先,父母要尽力给孩子提供稳定、安全的家庭环境;其次,不要过多地控制孩子;另外,不要对孩子在情感上冷漠,要回应孩子的情感需求。尤其是多孩家庭,父母需要注意到同胞竞争现象,平等关爱每个孩子,这有助于孩子发育健全的人格。 记者 王颖 通讯员 徐芷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