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姚城区素为县治所在地,有1800余年的建城史,保存有独具特色的双城格局和优美的山水环境;市域内拥有众多具有较高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的文物古迹、文化遗址和古建筑群体;人文荟萃,“非遗”璀璨夺目,地方特色及人文气息浓厚。这些家底,可以说是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资本。 余姚基本保留了南北双城传统格局和风貌。姚城双城合璧,一水中流,城郊最良、侯青两江环抱,龙、凤、龟、蛇各山耸峙。城内名楼古刹,星罗棋布;街道纵横,商肆林立,商贾云集,市贸繁华。余姚自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年)置县,东汉建安五年(200年),时余姚长朱然在姚江北岸构筑城池控扼吴越,遂始建北城,当时的姚城南滨姚江,西邻龙泉山。余姚曾于唐、元两度升州,一度设郡,历为越中望县。在唐时就有“越州巨镇”之名,元至正年间进行较大规模的扩建。为建抵御倭寇的浙东屏障,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余姚籍大学士吕本奏请朝廷增筑余姚江南城池,于次年完成。至此,余姚形成独特的南北双城格局。1991年,被省政府公布为首批省级历史文化名城。 余姚保存了一批特色鲜明的文化遗产,主要由史前文化遗产、名人文化遗产和革命文化遗产三部分组成,地域分布相对匀称,形成三足鼎立态势。史前文化遗产以河姆渡遗址为中心,主要分布于河姆渡和丈亭镇的姚江两岸;名人文化资源及古建筑资源主要分布于城区,其中心在龙泉山周围及武胜门路;革命文化遗产主要分布于梁弄镇和横坎头村。 早在7000年前,就有人类生活在姚江之畔。河姆渡遗址以其出土文物的完整性、全面性、系统性而闻名于世,也向世界证明了长江流域同样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河姆渡文化以姚江流域为中心,广泛分布于宁绍平原,并跨越东海,直至舟山群岛。至今,在姚江流域,已发现20余处河姆渡文化类型遗址,大多位于余姚市境内,比较著名的有鲻山遗址、田螺山遗址、鲞架山遗址等。 余姚山灵水秀,孕育了代代人杰。余姚共有进士634人,其中状元5人,朝廷特征108人次,体现了余姚崇文崇德的风尚。“唯余姚风俗,后生小子无不读书,学问之富,真是两脚书橱”,严子陵、王阳明、朱舜水、黄梨洲等名贤大儒不胜枚举。余姚自古以来属吴越地区,风尚习俗既有姚江风情,又蕴含浓郁的吴越地方文化特色,其传统戏曲艺术、诗歌绘画音乐艺术、木雕石雕等手工艺术以及丰富多彩的建筑技艺等具有独特的地位。 抗日战争时期,梁弄是浙东抗日根据地的指挥中心。梁弄被称为“浙东延安”,党、政、军、金融、财政、新闻、学校等机构一应俱全,为抗战胜利作出了贡献。解放战争时期,又是江南八大红色游击区之一。 余姚的历史街区基本完整,现有历史街区18处。市区内,有武胜门路传统居住街区、府前路传统商业居住街区、龙泉山自然历史文化保护区、保庆路历史街区和老西门历史街区等5处。另有城区外13处。在这些历史文化街区内,文物古迹和历史建筑集中成片,基本保持了原有的街巷肌理、空间走向,较好地体现了街区的历史风貌和文化特色。 武胜门路传统街区为现存最大的传统街区,分布有5处文保单位,3处文保点,明清官宦建筑和名人纪念建筑相对集中。作为昔日姚城的缩影,这里传递着余姚的建筑文化、家族文化、官宦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历史信息。府前路传统商业居住街区是古代县衙东邻,“姚江驿”商业、水运交通繁华区的延伸地段,是民国时期的海鲜贸易中心和明清时期居民聚居区,也是余姚留存至今的仅有的一条传统商街。至今保存舜江楼、通济桥等文保单位,以及10余处明、清建筑和大量民国时期的民居建筑。龙泉山自然历史文化保护区是体现城区历史文化特色的重要标志区,文物遗迹众多,另有祭忠台、阳明诗刻、棂星桥等重要古迹以及阳明亭、舜水亭、子陵亭等众多纪念性建筑。 余姚的“非遗”项目充满活力。余姚是浙江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试点保护县,有姚剧、余姚土布2项国家级非遗项目,11项省级项目,27项地区级项目,72项市级项目。特别在姚剧传承方面,为了不断完善姚剧人才队伍结构,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沈守良、省级非遗传承人寿建立时常辅导青年演员,并通过安排出演主要角色等方式带动青年演员提高艺术水准。2009年,余姚有关部门面向社会招收17名学员,现已成为姚剧表演的第八代传承人。为了吸引更多群众自觉喜爱姚剧,组织出版了普及类书籍,提升姚剧艺术普及率。从2009年起,余姚先后实施“周末戏院”、“公共文化配送”等活动,侧重安排演出姚剧剧目、折子戏,将群众请进剧场,将剧目送到乡村,让姚剧观赏实现“零门槛”。《女儿大了,桃花开了》、《母亲》、《王阳明》、《五月杨梅红》等作品曾连续四届获得浙江省“五个一”工程奖,新近搬上舞台的《严子陵》,契合时代脉搏、贴近百姓生活,受到了群众的普遍欢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