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2版:文体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4年06月05日 星期四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紧锣密鼓 稳步推进

  去年8月,余姚市政府向省政府提交了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请示。去年9月,余姚成立了以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的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并组建了由宣传、综合、规划、工程建设等部门组成的工作班子。去年年底,余姚市又出台了有关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实施意见……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工作摆上议事日程,环环相扣、紧锣密鼓、稳步推进。

  春节刚过,余姚市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着手研究、部署新一年工作。2月13日,余姚市副市长陈为能专门听取综合部工作汇报。2月24日,陈为能主持召开工作协调会,要求各部门细化工作方案,把握时间节点,加强沟通和协调,全力推进历史街区改造利用、文本编制、舆论宣传、规划编制,确保进度,注重质量,凸显特色。3月28日,召开历史街区保护整治工作专题协调会。规划、建设、文广等部门就府前路历史街区整治方案进一步完善、街区功能布局、居民搬迁安置、历史建筑修缮等议题进行座谈和交流。2月27日,市规划局组织召开府前路历史街区整治总体方案论证会。来自省建设厅、文物局的专家和余姚市各部门的代表对方案进一步审核,提出一些意见和建议。

  3月6日,受余姚市规划局邀请,由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总规划师张兵率领的专家一行五人,专程来余姚考察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专家组详细讲解了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申报条件、标准和工作要求,并对余姚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与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修编工作提出了具体的指导意见和建议。

  余姚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申报工作的综合部设在余姚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从市文保所等单位抽调精干力量充实综合部。有的负责申报文本编写、街区文化展示方案编制,有的负责登记文保单位“四有”(有保护范围、有保护标志、有记录档案和有保管机构)工作,有的负责申报文本图片资料收集整理……分工合作,有条不紊,整个团队像一部机器开足了马力。

  余姚坚持“规划先行、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科学管理”的原则,积极构建科学有效的历史文化保护体系,进一步保护城市文脉,传承历史文化,彰显城市特色,全力打造全市人民共有的精神家园。这是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精神动因和现实驱动。

  近年来,余姚市财政对文物保护和利用的支撑力度不断加大。余姚累计投入专项建设资金2亿多元,先后完成余姚博物馆工程一、二期、王阳明故居修缮工程、黄宗羲墓道整治工程、田螺山遗址发掘及保护工程、河姆渡博物馆陈列改造工程、余姚名人馆建设工程等。并按照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对中共浙东区委旧址、浙东行政公署、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司令部旧址、阳明先生讲学处等一大批文保单位实施了抢救性维修,有效地改善了文保单位、文物建筑的保护状况。

  同时,为深入挖掘、研究历史文化名城,丰富名城历史文化内涵,余姚相继编撰出版发行《余姚乡贤论》四辑、《河姆渡文化探源》、《昔日姚城》、《余姚历史名人》、《余姚巾帼名人》、《姚江文化丛书》24本、《余姚记忆丛书》、“认识四先贤”丛书等学术、通俗图书。余姚还积极开展各种学术研讨活动,至今,已举办4期黄宗羲思想学术研讨会、4期王阳明思想国际学术研讨会、1期国际明史研讨会、3期中日朱舜水学术研讨会,此外,还有海峡两岸河姆渡文化研讨会、田螺山学术研讨座谈会、国际遗址博物馆馆长河姆渡峰会、全球视野———国际河姆渡文化学术论坛等大型国内国际学术会议。

  目前,余姚已确定一系列为申报名城而开展的重点工程,如武胜门传统街区改造工程、府前路传统街区改造工程、龙泉山自然历史文化保护区整治工程、余姚文物古迹保护工程、专题博物馆和民营博物馆建设工程、非物质文化保护传承工程、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工程、余姚历史文化研究宣传工程。有关人员表示:“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一项投入大、周期长、要求高的系统工程。申报不仅仅是为了一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称号,申报的过程同时也是名城保护的过程,建设品质余姚的过程,改善余姚民生的过程。”

  余姚现有国家重点文保单位7处,省级文保单位8处,市(县)级文保单位60处,文保点83处。省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2个,宁波市级历史文化名村2个。第三次国家文物普查中不可移动文物登录数达1044处。市区(4个街道)不可移动文物208处,其中国家重点文保单位1处,省级文保单位3处,市级文保单位17处,文保点22处。国有馆藏文物14715件,其中三级以上1274件,古籍近4万册,文物资源相对较为丰富。余姚还拥有12个国有博物馆、纪念馆、文物开放点。余姚市“申名”办有关负责人说:“力争在2015年底前,大部分指标符合《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验收评估标准》要求。”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日报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