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2版:文体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4年06月05日 星期四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我出生在书法篆刻世家,爷爷创办的“翰墨林”印社就在今老实巷临水一隅,曾是甬上文人墨客的雅集之所。

  我从小学书摹印,尚处朦胧之时,恰逢先父好友葛夷谷先生光临舍下,见到家兄印样和我的习作,以为孺子可教,便拿来珍藏的《十钟山房印举》、《二弩精舍印谱》、《吴让之印存》等原拓本,供我们临摹参照,并精心指导我学书。这一时期,在他的指导下,我临摹了秦篆、汉隶、魏碑及晋唐楷则,还摹刻了好些传世的秦汉印章,初步窥见了传统艺术的门径。

  1946年秋,沙孟海先生南迁归里,由先辈推荐我兄弟拜沙孟海先生为师,幸蒙首肯。沙师先后暂住应家弄、彩虹桥,我得有观赏沙师挥毫、聆听教诲之机遇。新中国成立后,又多次赴杭登门,呈上印蜕、书作求教,他总拨冗逐一点评,指陈得失,使我受益良多。之后,沙师曾多次回乡访旧,每莅甬上,必召我兄弟前往,责问学业。以后经沙师推荐,我兄弟荣幸加入西泠印社为社员。

  1982年2月,沙师为编纂《中国书法史》,重访天一阁,邀我兄弟同往。由天一阁保管所邱嗣斌同志陪同,披阅了大量文献资料,并即兴写了全谢山七律中堂一幅,随后又挥毫题了“东壁图书府,西园翰墨林”(唐张说诗句),款署:“壬戌仲春过天一阁漫书,沙孟海年八十三。”在旁同观的邱嗣斌同志笑着说:“沙老写这幅字的寓意,一是为天一阁(指“东壁图书府”名);二是给翰墨林后人———你们两兄弟。”

  回首往事,真可谓感愧交并,差堪欣慰的是,自投沙师门下,不管环境条件如何变化,从未萌生懈怠之心,于书法篆刻艺术始终一往情深,以告慰先师在天之灵。(严龙 整理)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日报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