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本非常好看的甚至是炫酷的书。作为小说体裁,此书无论是直叙的主线故事还是插叙的艺术轶闻,都非作者的凭空想象———有时候,那些真实发生过的偷盗案件远比作家们天马行空的奇思妙想更引人入胜。 世界上每年都有知名画作在各个国家的各个博物馆被盗,根据此书作者爱德华·多尔尼克统计,只有很少一部分的画作能完璧归赵。有的虽然历经千辛万苦终于被追缴回来,也已有不同程度的毁损。而在此书中,《呐喊》的失窃令挪威警察焦头烂额,滑稽的是,就在当事人为此事愁眉紧锁之际,这个极其看重礼仪和尊严的国度内的百姓们却正兴致勃勃地通过报纸、电视等媒体,了解案情进展。他们仿佛是在观赏一出搞笑剧:坏蛋和警察较量,第一局,坏蛋胜!而与此同时,苏格兰场下属一个名为“艺术和古董侦缉小队”的组织也有了动作,秘密警探查理·希尔打算“多管闲事”一回,帮挪威警方将《呐喊》真迹找回。 不过,小说最妙之处并不在于对这单独一起案件的完整叙述,随着阅读的深入,你会发现作者实在有点“不务正业”,因为在全书几乎60%的篇幅中,他都在用一种充满美式幽默的口吻为读者们介绍着世界绘画偷盗史上的种种奇闻逸事,也直言不讳地暴露了艺术界不为人知的黑暗面,还饶有兴致地介绍了历史上有名的艺术窃案与窃贼,以及许多至今仍悬而未决的博物馆窃案。这里面既有“笨贼一箩筐”的搞笑,也有“猫捉老鼠”的惊险,部分情节还如绘如画,宛若是周星驰电影中的一个无厘头场景。 静下心来细细思量,作者只不过是用喜剧的方式讲了一个骨子里可悲的故事。事实上,并不是每一幅名画都有《蒙娜丽莎》般的好运气,很多画作一旦失窃,就注定是“一去不复还”了。所以在小说的结尾处,作者特意介绍了希尔找回《呐喊》后的惊人选择。 (推荐书友:傅晓慧) 作者 爱德华·多尔尼克 出版 新星出版社 日期 2009年1月 《是名画总会被偷的》 头一次听说该书是源于同学的推荐,他说以我的性格肯定会喜欢的,当时还有些不信,抱着试试看的心态买下,一读还真是喜欢上了它。 曾任美国心理学会主席的奥尔波特认为“在社会心理学这个领域已经写出的著作当中,最有影响者,也许非勒庞的《乌合之众》莫属。”政治经济学家熊彼特则认为勒庞最早有效地阐明了“个人在群体影响下,思想和感觉中道德约束与文明方式突然消失,原始冲动、幼稚行为和犯罪倾向的突然爆发”的真实相。 该书被誉为社会心理学的开山之作,包括群体心理、群体的意见与信念、不同群体的分类及其特点三卷。 以前读大学上哲学课,学过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个人依赖于集体,集体离不开个人,两者相互辩证。但是并没有讲过个人一旦融入了集体,个人是怎么样的。该书恰恰就回答了这个问题。 个人一旦融入了群体,个人的才智被削弱了,个性被削弱了,异质性被同质性吞没了,无意识的品质占了上风,这时候起决定作用的是本能和情感,是一种“无意识”的层面,而不是理性。群体的冲动、易变、轻信、急躁、偏执、专横、感性、极端化、不允许怀疑和不确定存在,这与组成群体的个人素质无关———高精尖人士与白丁俗人差不多。群体的领袖用断言法、重复法和传染法来动员,获得威信,产生名望———特点就是阻止看到事物的本来面目,让判断力彻底麻木。 深受网络影响的现代人,也许能从本书获得更深的感悟。 (推荐书友:王嵊渝) 作者 古斯塔夫·勒庞 出版 中央编译出版社 日期 2004年1月 《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 20世纪以来,关于文学史的著作已出版了1600余部,很多为滥竽充数之作。林庚从一个诗人的角度,以“诗”与“赋”此消彼长、寒士文学与市民文学错综交替为经纬,描述中国文学发展史,不以资料的广博和论述的全面见长,而以敏锐的感悟和鲜活的见解取胜,是“文学史”学科发展历程中重要的成果之一。 文学史就是人类心灵演变的历史,本书为文学史“写心”,致力于古代文学精神内容的探讨,抓住了古代文学独立于权贵之外的骨气与民主传统这一精神实质,阐释了语言诗化等古代诗歌语言和形式发展的审美内核,总结了文学史上真正的创造性精神,进而揭示出文学创作的奥秘,体现了高明的文学史观。《中国文学简史》从1947年出版后,一版再版,影响广泛,将新诗创作和学术研究完美地统一起来,显示出诗人学者的独有特色。 林庚,字静希,著名诗人、学者。诗歌作品被誉为给诗坛带来“一份晚唐的美丽”;文学史研究以楚辞和唐诗见长,与季羡林、吴组缃、李长之合称清华园文学研究“四剑客”。贺知章的《咏柳》,正是因为他的挖掘,才入选小学课本,最终家喻户晓。(推荐书友:沈小括) 作者 林庚 出版 清华大学出版社 日期 2007年5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