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宁波鄞州区塘溪镇中心小学 李永晓
《语文新课程标准 》指出:写作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达、评价的能力。小学作文教学的方向是“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鼓励学生写想象中的事物,激发他们展开想象和幻想。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所以,我们教学中要重新定位习作教学的目标和要求,要不断转变习作教学的观念,改进习作教学的方法,从而提高习作教学的有效性。下面,我结合自身教学谈谈习作教学有效性的实施策略。长期以来,教师害怕教作文,学生怕写作文的现状困扰着我们。学生看见作文就感叹“写作之难,难于上青天”。其实,学生害怕习作的根本原因是无内容可写,我认为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以下渠道去捕捉习作素材,解决习作无内容可写的问题。
一、利用媒体,获取素材
在习作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发挥网络独特的优势,充分利用网络中具体形象的声像资料进行教学。为了解决学生对有的事物不可能去观察和对有的事物没有细致观察的矛盾,教师可以通过网络查找资料照片以课件的形式展示,让学生反复观察,然后让学生写作。如三年级习作5《设计动物名片》教师让学生为自己感兴趣的动物设计一张名片,而有很多动物学生都不了解,就可采用这种方法提供素材。又如,有的动物、人物、景物是无法搬进课堂让学生观察的,教师课前搜集录像资料,课中播放给学生观看,然后根据录像写作。
二、丰富生活,获取素材
生活中的习作素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学生生活的空间是广阔的,家长和老师要把孩子引向多姿多彩的生活,产生积极向上的情感,以活泼、开朗、热情的人生态度去直面生活,从生活中积累生活经验、丰富生活阅历。记录生活最好的方式就是写日记。为让学生坚持每天写日记,把自己的所观、所思、所感,不拘形式地尽情倾吐在日记上。坚持日日写,月月写,年年写,开始学生感觉到为难,观察许多不知写什么,教师就树榜样,读文章让学生回归大自然,再观察再写。渐渐地,他们的日记锋芒毕露,主题不一了,有爱写家庭生活的,有爱写自然风光的,有爱写小鸟打趣的,还有爱写校园趣事的……让日记成为丰富多彩生活的反映。
三、走进课堂,获取素材
“言为心声,情动辞发”是习作的应然之态。在教学中,教师营造情境,找准动情点,拨动学生的心弦,激活了他们的倾吐欲望。如二年级的时候学过一篇课文《母亲的恩情》,学生深深地感受到了母爱的伟大。因此,我便让他们搜集母爱的文章阅读谈感受,当学生的感情一度被“母爱”占据的时候,及时让他们为自己的母亲洗洗脚,把洗脚的过程及当时的感受写出来,全班交流。因为都是农村孩子,家里的母亲基本都下地干活,不下地的也整日奔波劳累,脚自然会变得粗糙、裂口、蜕皮,这些学生平时是观察不到的,洗脚之后,学生的感受可就深了,有的学生由母亲的脚联想到母亲的辛苦,读着文章竟然泪流满面。体验感受的力量是巨大的,触及了学生内心的情感,冲开学生感情的闸门,奔泻的写作之源,便会源源不尽。当母亲看完孩子的文章,写下自己的真实感受,孩子再读的时候,学生的感情又一次得到升华,母子交心的激动场面更是无法用语言来形容。让学生尽情享受其中,同时不断积累写作素材,并及时引导,让学生在激情满怀中快乐作文。
四、组织活动,获取素材
学生每时每刻都在接触一些人和事,关键在于教师要引导他们走进生活、观察生活和感受生活,教给学生一些观察的方法等。比如,在指导学生写“我喜爱的一种动物”时,我请一位同学从家里带来了一只可爱的小白兔,同学们对它很感兴趣。上课时,我让学生坐在自己的座位上观察小白兔的外形特点,要求先整体后局部的观察;然后,让学生到前面,零距离接触后再仔细观察,并用手摸一摸,给小白兔喂喂吃的,逗它玩一玩,同时观察其样子、动作的变化;再让学生分组交流观察所得;最后进行写作。这样,学生就写出了一篇篇优秀的习作。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些景物,突发的事情,有些画面如不及时捕捉,就会稍纵即逝。因此,我们要抓住这些机会进行习作训练。如:下雷阵雨、第一次下雪时,同学们是最好奇的,他们会不顾有无老师,问题情不自禁地向窗外张望,甚至发出怪叫。这难道不是习作指导的好时机吗?每当遇到这类似情况,我会连忙停止了讲课,干脆让同学们站在教室里或到走廊上去仔细观察雷雨或下雪时的情景,然后即时地说一说,并写下来,学生会非常感兴趣,并能写出好的习作。
总之,提高写作水平的方式还有很多,只要教师把心思投入到教学当中,做儿童言语世界的“引渡者”。就会发掘更多有效的习作素材提高学生写作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