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8版:周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A1版
时政要闻

第A2版
时政要闻

第A3版
时政要闻
 
标题导航
宁波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2012年7月1日 星期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平桥头上说平桥

  林江云

  在美国图书馆的那张“宁郡地與图”上,标有平桥头的地址。本人就住在平桥头,还有幸坐落在街口的转角上,所以在任何年代的街巷图里,都能很快找到自家的位置。我自牙牙学语起,就在平桥头生活,在那个民风淳朴的环境熏陶下成长,对平桥头的一砖一石心怀敬意。

  平桥头的全称应为平桥埠头,加上水中的一座“平”字石亭,才铸就了响当当的平桥头大名。据史料记载:“唐长庆元年设州治时,叫四明桥。南宋宝祐末年,因在河里立了块平字水则碑,才改叫平桥。”其实,小小的平桥并不起眼,只因州府子城的南门鼓楼与镇明岭礅的镇明岭庙,一直是州城的标志性中轴线;桥南的广济街口又是守城武将的提督衙署,处在这一地理位置上的平桥埠头,就具有了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南宋的平字碑又是宁波最早、最简易、最实在的水位测量工具,凸现出水文监察的指挥中心作用,仅这两点就足显平桥头无可替代的地位。   

  先说河埠头。湖西河(月湖)的水道拐进平桥河后,河面显得宽畅多了,河漕足有四五丈宽。平桥西边是个半圈两头不对称的埠头,南长北短连桥形如弯月,清水在月牙下流淌,埠头阶梯用长条石垒砌,可同时停靠三五条“百官船”。历代官府的漕粮军饷都在这里装卸转运,民众的柴米山货也在这里交易,此处一直是城内主要的漕运码头。前几年,位居鼓楼左边的公安局在拆迁时,文保考察单位不就挖出了元朝永丰粮库的遗址?据说在底下还有更早朝代的古迹呢!

  早些时候,从平桥北头到府桥街衙门口,这段路俗称衙门前大街,就像《水浒》里的紫石街。在民国时期,街路又延伸至中山公园,取名公园路。过去,在这条街上尽是些有名气的老牌店,铺行林立,鳞次栉比,大小酒馆也应运而生。而在靠平桥头一带,则是粮贩、客商云集,埠头上船夫、挑夫成堆,就连附近街巷的小客栈、小茶坊生意也很兴隆。平桥河水穿桥后叫迎凤河,此段河道变得狭窄了,只有丈余宽,流过迎凤坊汇入城区东南河网。由于迎凤街自西往东与平桥河、迎凤河隔屋同行,迎凤街上就呈现出风情此地独好的别样景致,一边大都是前店后河的山货、柴炭行,一边尽是些做零食、赋闲、土特产生意的铺面。仅在路口靠北就紧挨着三四爿茶坊店。平桥头自然成了水陆物流中心,热闹非凡场所,一辈又一辈的平桥头人,薪火传承着宁波古城的千年繁华。  

  再说水则亭的测水碑。在南宋嘉熙元年,新任知府吴潜关注农事,每当出现旱涝灾情时,他都要在埠头乘船到西南乡去现场察看,调节江河闸门的闭启。宝祐末年(1259年),十九年后再次来宁波为官的吴潜,仍牵挂着乡间的农耕桑织,在一次下乡察访时忽地想起:“旱时坐船要多下几格石阶,涝时跨步就可上船了。”他轻轻地一拍脑袋,顿悟出“水之静则平”的门道!原来城里的水路与城外的塘河是相通的,要是在这里立一个表明水位高低的标记物,不就知晓乡下的旱涝灾况啦!他立即命人将弯月形码头改建成山字形,再在前出丈余的水中央砌一个浅水平台,上面建座四角飞檐的小石亭,亭内竖起一块石碑,碑上刻了个一米来高的“平”字,并将此亭取名水则亭。从此以后每遇水涝干旱,他再也不用心急火燎地跑到乡下去视察了,只要到这里来看一眼平字,就能够掌控农村的水情了。“没平当泄,出平当蓄”,也就是说河水涨过“平”字赶紧打开闸门放水,水位退到露出下面一划得关闸蓄水,当水波荡漾在中间的两点上,就笃定泰山高枕无忧了。   

  为使明州城乡的子民百姓能过上太平安康的日子,这位父母官又在桥南东首建造起一座大庙(庙址现为石油大厦南侧),愿从百姓祈福平安之意赐名平桥庙,庙内供奉着海龙王菩萨。每逢春播夏收重大时节,当地官员都要带领各乡村推举的族领们来庙内供香礼拜,叩求龙王爷施恩布惠于民,祈祷年年风调雨顺,岁岁五谷丰登。

  刚解放几年,平桥河的面貌还没多大变化,码头时闲时忙。仅凭儿时的记忆,那时平桥早已被填成了石子马路,说老实话我脑海里并没有水则亭的影像,可能在那时已遭人拆毁了。路东被堵截了航道的小河水直至迎凤巷口,在中段往北分流经迎凤桥、水仓河到渡母桥。路西照旧是个河埠头,满水期来往货物依然繁忙,进南水关、西水关的公粮柴草、土产农船都要到这里装卸。在我眼里,码头上最蔚为壮观的要算一行行背压着粮袋走跳板的搬运工人。桥南的祥记米厂从凌晨到深夜连续不停地轧谷出米,那老式皮带机器的轰鸣声吵得坊邻叫苦不迭,一直熬到公私合营时才迁走。码头很快被填埋了,南边造一座公共厕所,北面搭了个小菜场,在米厂的原址上建造起宁波第一服装厂,曾生产过享誉全国的“红灯牌”的确良衬衫。

  拆桥扩路后,路边的庙门就不常开了。那时候,我们几个小顽童常从紫微巷的旁门溜进去,在阴森尘霾的大殿里玩藏猫猫游戏。后来庙内办起了平桥小学,大殿也就改称为大礼堂了。

  在上世纪70年代后期,平桥庙被拆的时候,据说工人还在土坑里挖出一块红褐色的大石碑。此碑足有两公尺多长,约有八十来公分宽、十六公分厚,完好无损地横卧在有半人深的地下,上面刻了一段疏浚宁波护城河的记载,字体工整,笔锋刚健,好像还出自清朝的一个省道官的手书呢。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合作伙伴:
   第A1版:时政要闻
   第A2版:时政要闻
   第A3版:时政要闻
   第A4版:周刊
   第A5版:周刊
   第A6版:周刊
   第A7版:周刊
   第A8版:周刊
   第A9版:周刊
   第A10版:周刊
   第A11版:周刊
   第A12版:周刊
   第A13版:周刊
   第A14版:周刊
   第A15版:周刊
   第A16版:周刊
   第A17版:周刊
   第A18版:周刊
   第A19版:文娱新闻
   第A20版:体育新闻
   第A21版:小记者
   第A22版:小记者
   第A23版:小记者
   第A24版:小记者
   第A25版:小记者
   第A26版:小记者
   第A27版:小记者
   第A28版:小记者
平桥头上说平桥
客星山下华清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