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7版:副刊连载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A1版
时政要闻

第A2版
时政要闻

第A3版
社区民生
 
标题导航
宁波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2012年7月9日 星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夏夜老街
本版摄影 袁富敏

  

  这个夏天,最为赏心悦目的要数晚饭后的散步、逛街。

  我居住的小镇,步行绕四城门一周,用不了一个半小时。晚饭之后,无须再集中精力投入某件事情,就带上女儿出门,把时间消磨在沿河岸边的小路、小镇的老街里。

  沿着护城河岸散步,空气里残留着白天的酷热,迎面吹来的风似股暖流。两岸绿意盎然的垂柳迎风飘摇,我以为这种天气里恣意飘摇的垂柳最为美丽,就这样伴着美丽在河岸漫步,心静自然凉。

  如果时间还早,我们不急着回家,去逛街。我居住的小镇是个古镇,内有三十六街和七十二弄。老街的命名有以“上、下、左、右”方位为名,如上横街;有以“东、西、南、北”位置为名,如东大街;也有以动物为名,如“野猫街”;更有以植物为名,如“豆芽街”。小镇除了四城门外日渐拓宽的马路、越来越多的新大楼,镇内老街的变化不大。华灯初上,它如一位文静的女子,安宁、静谧,没有人多车杂的喧闹。很多人图这份清静,吃了晚饭,纷纷出门。老年人搬把椅子,拿把蒲扇,找个通风的巷子口,找个话题,轻松地聊着天。小孩子六七人一群,找个比较空旷的小操场,玩起游戏。

  我家住东城门,我们逛街的第一路线往往从东城门往西走。这条路经原观城高中、东门菜场、老邮局旧址,一直到电影院。这条街,我不知道走了多少年。老街沿街的房屋、建筑、店铺高低错落,老式的两层木结构楼房,已没了当初的模样。有些房子看上去破旧不堪,会随时散架的样子。有些能住人的木结构房,经主人翻修,变成了小洋房式钢筋水泥结构,穿插在这些老房子里。老的木结构房之间,混合着两层、三层的小洋房,使东大街的整体风貌显得不协调,少了老街原来的味道。因为靠近菜场,店铺的生意多与饮食有关。这个时间靠近菜场的蔬菜摊位才刚刚收摊,有户人家在自家狭小的店门口放了个大盆,妈妈利落地给小孩洗着澡。小孩不太听话,自顾自玩水,做妈妈的生气了,一个巴掌就往小孩屁股上打去。

  走过东门菜场,这里有老字号糖坊店、药铺,还有田家弄对面那高高马头墙的老邮局旧址。老邮局门口那只颜色淡绿表面斑驳的邮箱,仿佛讲述着老街曾经的岁月沧桑。走过老邮局、电影院,一个十字路口等候着你。这时夜色很妩媚。

  第二路线,是从东门大街的十字路口到南大街。这个路段有书店、商场、超市、电器店、服装店。这里书香味浓郁,短短的几百米,书店有好几家。晚上我出来散步,除了需要购买的生活用品,一般往书店里走。我经常光顾其中一家书店,时间长了,彼此相熟了,知道老板是个小学教师、诗人。老板娘也不逊色,为人谦和,做起生意来面带微笑,估计每位进出店里的顾客都感觉心情舒畅。这家书店,学生的学习资料、古典文集等各类书籍基本都有。如果你对哪本书、哪个学习资料有需求,只要问老板,没有他解决不了的问题。有事无事,我都喜欢进去坐坐,从排列整齐的书架上找来一本翻翻看看,运气好时,能找到本喜欢的书。偶尔与友聊天,我也不忘提及我住的这条老街,老街里的这家书店,书店里的老板,书店里的好书。

  从书店出来,如果时间还早,就会去看我的父母。我父母的家就在南门桥附近。等我们回来时,街上行人渐渐稀少,老街上就多了一高一矮两个紧挨着的身影,我们迎着橘黄色的路灯,手里拿了几本书,或什么也不拿,慢悠悠地走回家。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合作伙伴:
   第A1版:时政要闻
   第A2版:时政要闻
   第A3版:社区民生
   第A4版:社区民生
   第A5版:社区民生
   第A6版:时政要闻
   第A7版:时政要闻
   第A8版:社区民生
   第A9版:财经新闻
   第A10版:财经新闻
   第A11版:国内新闻
   第A12版:国内新闻
   第A13版:国际新闻
   第A14版:国际新闻
   第A15版:文娱新闻
   第A16版:文娱新闻
   第A17版:副刊连载
   第A18版:体育新闻
   第A19版:广告
   第A20版:体育新闻
闲话桃和李
夏夜老街
虚实之间 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