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成 栎社机场西南方的一个古老小村庄里,一位来自台湾的八十多岁的老人,拄着拐杖昂首望着牌楼上的字,深有感触地说:“一百多年了,过去的事情仿佛如昨。” 这个牌楼就在鄞西龚家祠堂,牌楼上刻着“龚氏宗祠”和“知本初级小学”二行字。 知本小学创建于清朝道光元年(1821),创建人龚光昶是靠席行发家的。据《莼湖龚氏宗谱》与上海档案馆资料记载,1800-1810年他在龚家首开“仁记席行”,不久又在上海开办草席席行,取名“久康席行”。据新落成的“宁波黄古林草编博物馆”展厅里的介绍,“久康席行”是宁波乃至全国草席史上第一家席行。 销售草席赚了钱之后,龚光昶首先想到的是办学,最初开办识字班“毓香书塾”,凡龚家子孙均免费就学。之后清政府规定凡义学一律改为学校,遂取名“知本小学”,后移址龚家祠堂。 龚升阳老先生告诉我,取名“知本”,寓意“知识是成长的资本”。他说,当初学校是传承先祖开放式的办学理念,广开校门,高薪诚聘名师。上世纪20年代中期,一代名师夏丏尊、朱自清等名家到宁波省立四中(即今宁波中学)任教时,曾到稍有名气的知本小学指导,从此知本名扬浙东。 曾任知本小学校长的龚升阳毕业于圣约翰大学,精通训诂,是国学大家。美术老师龚宇光曾在上海美专同著名画家刘海粟共事,解放初被邀回鄞创办鄞县第二中学(樟村中学前身),还创办鄞县师范美术专业。国文老师龚经国是震旦大学高材生,他是最早在知本小学推行中西文化教学交流的开放名师。知本是从一年级到六年级的完全小学,凡知本毕业的学生,城乡各校争相抢要,还与宁波二中和效实中学等一些名校有一个免试入学的特约,学校始终推崇着中西文化交流开放的教学模式,和“热爱知识、遵循规律”的校训。 翻开已经发了黄的《莼湖龚氏宗谱》,记载着北宋初,迁鄞先祖龚达首任“鄞学正”,在家乡办学堂、建书院、开讲座、兴教学,为北宋宁波教学的兴盛奠定了基础。 知本小学在上世纪30年代又改名为太平乡中心小学,教学规模进一步扩大。解放初,祠堂旁还成立了“太平供销社”,史载为浙江省第一个农村供销社。 龚家祠堂重建于民国23年,是一座中西合璧、仿古与现代建筑为一体的老祠堂。过去祠堂四周无村庄,犹如一座孤岛,景致十分美观。村民有谚语流传:“龚家祠堂无遮拦,堂前旗杆造独脚,水泥磨石屋柱滑,百年知本牌楼刻。”这说明了旧龚家祠堂的建筑风格与办学历史。从高处看龚家,远处四周环水设桥,东有行者桥(外甥桥),西有莼湖桥,南有青云桥(南眼桥),北有古竹桥(竹桥头)。而且祠堂位居莼湖,前有葛家“芳湖”映衬,后有戴家“槎湖”烘托。 太平乡中心小学不仅满足了所在乡及龚家学童的求学需要,还吸引着来自外乡的东杨、西杨、栎社、北渡及洞桥、奉化等地的学子,而且学校还有寄宿生,这在当时全县农村小学是十分罕见的。 龚家祠堂经历了近百年的风雨,至今仍屹立在机场旁。可喜的是,老祠堂将重修开放,让久盼了的众多学子再睹知本小学旧校的风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