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颖 四明山深处有个古老的村落,名叫茅镬村。茅镬村隶属鄞州区章水镇,位于周公宅水库北面的龙尖头山上,石墙、石阶、石子路,四周古树掩映。 这里的村民都姓严,据载是汉隐士严子陵的后裔。《四明严氏宗谱》记载,严氏本姓庄,因避汉明帝刘庄的讳,改姓严。严氏后裔由余姚迁居杖锡,400多年前迁至茅镬,但现在年轻人散布四方城镇,只有老人们,与古树一起,扎根这片土地,不离不弃。 茅镬,生僻而古老的名字。镬,辞海解释为古代炊具、无足的鼎,《淮南子·说山》注:“无足曰镬。”村庄的地形就像一只镬,龙尖头山顶似镬盖,四周茅草丛生,茅镬由此得名。《茅镬形胜赋》如此记述:“居南雷西雷之左,傍大皎小皎而还……村名以镬村连镬盖之山……” 从宁波出发,经鄞江、章水,再经细岭、年年墩、翻身村、天雷坑等村落,历经山路十八弯,到达茅镬村口,首先就被这里的古树林震撼。 古树是茅镬村的一绝,目前被宁波林业部门列入保护范围的就有96棵,其中包括国家重点保护的稀有二级树种金钱松27棵,有植物界“活化石”之称的银杏树3棵,称为“寿星树”的香榧树54棵,还有“霜叶红于二月花”的枫树4棵。经过中央林科院检测,树龄400年以上的古树有52棵,有些甚至超过了1000年。村里有棵被称为“万木之冠”的金钱松,树高51米,树围4.3米,胸径1.35米,树龄逾1000年,是宁波市“十佳”古树名木之一,其胸径、立木蓄积量均列全国第一,是名符其实的“金钱松王”,因此被称为“中华第一松”。2011年8月,鄞州区政府在树旁立下了“金松参天”的石碑。 一个小村庄保护了如此众多的古树名木,这在全国都是罕见的,是什么让茅镬创造了这个奇迹呢? 据村民讲,乾隆十五年,村里有个名叫严子良的族人,由于家庭变故,想砍树卖钱,另一族人为了保护树木,就出钱买下了古树的所有权。99年后,又有人想砍树换钱,幸好“正表、道性伯侄合买”,并在村里立了一个禁砍古树的石碑。这个石碑,被村民们称为“禁伐碑”。禁伐碑,成了古树的“护身符”,也让我们洞悉了古树得以保护的秘密。 禁伐碑立于道光二十九年,即1849年,距今160多年了,高约1.5米、宽约0.5米。村民们为了更好地保护这块禁伐碑,现在将之移到了村内废弃的茶厂屋内,并且将文字涂上了红油漆,清晰易认。 碑文载:“亲友徐载初德雍、朱立堂楚江,处释销案,当立议单两纸,各执一纸,立禁约。宗长严厚相等,为严禁龙脉,以保阴阳两宅事。切吾族村旁宅边,抱大荫木,自古有之,土名龙尖头山,乾隆十五年间,严子良公之业。昔因室如悬罄,将欲砍砟(斫),际会公恐有关碍,出银契买。迄今际会公后裔效尤,无底与族中雀角,两造呈控在案。承袭亲友处释销案,劝议正表、道性伯侄合买,以保阴阳两宅。恐后亦属效尤,故立石碑顶界,以致族内人等知悉,毋许盗砍盗葬等事。倘被风吹,枯木坠地,有用充公,无用之木与并历年树上果物,皆归伯侄两家收花,族人不得阻挠。如敢故违,鸣官究治不贷。书列于石,以志不忘焉。再批外风龙头祖辈遗下荫木,正表己业,日后毋得砍砟(斫)。道光廿九年小春月日立碑记,严正表男道位、道化、严道性弟敬立。契买钱七十四千文,赀钱伍十千文。道桤谨书。” “禁伐碑”将立碑原因、对古树的保护办法、对违规者的处理写得清清楚楚。禁伐碑原文是没有标点的古文,村民们大多读不懂碑文内容,但他们知道这“禁伐碑”,以及族谱中的“禁伐令”,就是祖上传下来的不能改变的“规矩”。多少年来,这份被紧守的规矩,如同古树一样,根深蒂固,一直扎进人们骨子里。 禁伐碑,正如现在的村规民约,是一份朴素的乡土教材,铭刻着山民们朴素的环境意识,爱山,爱树,爱家乡。正是这份执着,让古树“活文物”,年复一年地见证着茅镬村的古往今来。 当人类善待了树,树就会以绿荫和雨露,滋养人间。茅镬的古树们,以绿色之肺,让人们呼吸新鲜的空气,良好的植被造就了良好的环境,山洪不再肆虐,山民饱受福荫,周围山地水源丰富,风景优美,各地游人纷至沓来。 2006年,茅镬村被评为“宁波市十大绿色新景观村”,名至实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