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5版:周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A1版
时政要闻

第A2版
时政要闻

第A3版
时政要闻
 
标题导航
宁波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2012年7月22日 星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一张清代童试准考证

  李成炎

  

  这张清代科举准考证我已经收藏13年了。13年前,我正在我们县(江西万载县)的重点中学念高三。一次和同班同学出来透气玩耍时在县人民广场的一个小地摊上看见这个略显古旧的准考证。卖主是一个六十见外的老人,满脸胡须。起初老人开价五十,后来再三砍价,或许老人见我是学生,动了恻隐之心,最终答应半价卖给我。

  这张清代科举准考证品相尚可,字迹清晰,毫无磨损的痕迹。准考证中间赫然写着考生名字“印鸿宝”,最上端写着“文童”字样,左右两端分别写着“其五官另有疵疾之处均要注明”、“身中无须”以及“面形方”、“面色白”的字样。读来别有一些趣味在里面,与而今各种考试准考证上要贴自己的近照相比,技术落后的古代不可能去拍照,这种以文字鉴别考生特征的做法在某种程度上能防止考试作弊代考的现象,但其有效性很是值得怀疑。试想找一个与自己容貌相似、学术渊博的朋友来代考,也很容易过关。

  准考证在古代称为浮票,参加考试的考生考试前每人发一张“票据”和“座位便览”,没有这两样东西的人不准进入考场。到了清代,科举准考证称为“院试卷结票”,一般是参加秀才考试的考生用的。像这样的准考证在古代需要学生亲自去领取,完全不像现在一样由教育部门邮寄,考试时必须等念到名字才能进考场。

  这张准考证应该是参加童试用的,古代童试包括县试、府试、院试三阶段。明清时期,无论年龄大小,凡是未考取秀才的都称为童生。院试录取者即可进入所在地、府、州、县学为生员,俗称“秀才”,生员分廪生、增生、附生三等,禀生每月可分得一定数额的粮食。一般只有获得秀才资格的人才可以参加乡试,乡试通过了才可以参加会试,到最后便是参加由皇帝亲自坐镇的殿试了。

  收藏古代各个朝代的准考证,对研究古代科举考试文化有很大的帮助和参考价值。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合作伙伴:
   第A1版:时政要闻
   第A2版:时政要闻
   第A3版:时政要闻
   第A4版:周刊
   第A5版:周刊
   第A6版:周刊
   第A7版:周刊
   第A8版:周刊
   第A9版:周刊
   第A10版:周刊
   第A11版:周刊
   第A12版:周刊
   第A13版:周刊
   第A14版:周刊
   第A15版:周刊
   第A16版:周刊
   第A17版:周刊
   第A18版:周刊
   第A19版:文娱新闻
   第A20版:体育新闻
一张清代童试准考证
你所不知道的“彩墨”
欢迎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