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8版:周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A1版
时政要闻

第A2版
时政要闻

第A3版
时政要闻
 
标题导航
宁波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2012年7月22日 星期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慈城黄山的新旗杆门头
  新旗杆门头
  王治本

  

  位于宁波市江北区慈城镇黄山村的新旗杆门头,是由清嘉庆年间朝议大夫王肃雍所建。 

  王肃雍有三子:庸德、庸义、庸敬。庸德,恩贡生,温州平阳县学教,奉直大夫,著有《然松阁文稿》;庸义,国学生,充玉牒馆供事,分发山西,即补巡检,奉直大夫;庸敬,附贡生,同知衔加一级,著有《王氏通谱》、《王氏十一志》等书。后王肃雍将房子分别分给了他的三个儿子。

  咸丰年间(1853),王肃雍的儿子庸德,把朝廷奖给他的一块“恩贡”金字直笃牌匾悬挂在堂前正中,并在南面庭院约25米处竖旗杆二道,新旗杆门头由此而来。

  原门头东西二面均为五马头墙,门楼砖雕精美,十分壮观。正大门门额上雕有“苏武牧羊”,内有“兰菊庭芳”四字和“渔樵耕读”四幅砖雕。围墙大门里面的门额上书“攸芋攸宁”四个大字(出自《诗经·小雅》中“君子攸芋,君子攸宁”之句)。

  新旗杆门头有前进、后进,和一排被称为“万绿轩”的房屋组成。清咸丰年间钱塘蒋坦撰写的《黄山小志》中说:“万绿轩,王简侯书屋也。插架千卷,直省志乘為多。轩后凿小池,覆以双桐,令池水作澄碧之色。轩之前隙地数弓,杂薙花木,其侧别筑小舍两楹,曰‘止止室’。窗面荷池,夏夜纳凉,时有清气袭人衣襟。室后有脩竹数十竿,摇曳于淡月清风之际,颇见韵致。室之南有桂树十余本,故又名桂子厅。”描写出万绿轩当时宜人的景致。

  现只存前进,门楼、砖雕早已被毁,五马头墙在1954年也被改为人字墙,门口道地上的旗杆则在“文革”中被毁。

  值得一提的是,在新旗杆门头里诞生了一个近代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著名人物———王治本。

  王治本(1835—1908),字维能,号桼园,别号蝶道人,晚号园。于明治初期(1875)受广部精(著名汉学家)的邀请赴日。他精通诗文,尤擅骈文,并工书善画。《仙台人名辞书》中,关于王治本的介绍是:“王治本,清国儒者,浙东学士,以博学能文闻名国中。明治十年顷东游,遂住东京,当时的文人儒士,仰之如泰斗。”

  王治本在日30多年中,诗文书画作品不计其数,这些作品有许多至今尚为日本各地的收藏者所保存。他为人题写了大量的序跋和评语,留下了数量可观的笔谈记录,还作为日本善邻译书馆的协修,校订出版了《战法学》、《日本警察法》等书籍。

  日本著名汉学家源辉声在与王治本的交往中,深为王治本的才华所折服,并拜王治本为师。为了方便与王治本诗文切磋,源辉声邀请王治本住到自己居所。在源辉声居所,二人朝夕相处,常挑灯笔谈,两人的师生之交,留下笔谈记录达17卷之多,笔谈内容形式多样,时事、社会、风俗,以至于生活、饮食、中药等几乎无所不包。他们在笔谈中常常探讨中日两国的文化艺术,交流心得,唱和诗文。而且辉声君的诗稿大多经王治本的评点、修改,有的甚至由他捉刀代笔。

  王治本还是日本《红楼梦》研究的启蒙者,他与黄遵宪等人,向日本人介绍《红楼梦》,并对《红楼梦》进行了全面、高度的评价,由于王治本等人的竭力推介,使《红楼梦》在日本引起了轰动,从而产生了一批又一批日本“红迷”、研究者和专家,为《红楼梦》在日本的广泛传播、红学在日本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在日本的30余年里,王治本的足迹遍及日本的本州、四国、九州、北海道四大岛,传播中华文化,其旅行路线之长、所到地方之多、交结朋友之众、留下遗墨之丰,在近代旅日华人中都是首屈一指的,对中日民间文化交流作出了贡献。

  投稿邮箱:sat@cnnb.com.cn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合作伙伴:
   第A1版:时政要闻
   第A2版:时政要闻
   第A3版:时政要闻
   第A4版:周刊
   第A5版:周刊
   第A6版:周刊
   第A7版:周刊
   第A8版:周刊
   第A9版:周刊
   第A10版:周刊
   第A11版:周刊
   第A12版:周刊
   第A13版:周刊
   第A14版:周刊
   第A15版:周刊
   第A16版:周刊
   第A17版:周刊
   第A18版:周刊
   第A19版:文娱新闻
   第A20版:体育新闻
慈城黄山的新旗杆门头
宁波地名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