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6版:副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A1版
时政要闻

第A2版
时政要闻

第A3版
广告
 
标题导航
宁波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2012年7月24日 星期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登茭湖山
  俯瞰南黄村

  胡仲光

  沿南雷雁湖源头,过龙坑南行,一路青山巍然、竹浪翻卷,山路盘桓,溪流弯曲,绿荫蔽日,犹如走进了“空山鸟语”般幽静的世界里。行至山顶,却豁然开朗,蓝天白云下,天地广阔,山峦遍布,小村人家,宁静美丽,这就是被称为中国道教七十二福地之一的余姚茭湖山。

  茭湖曾是余姚梁弄区下属的一个山区小乡,上世纪90年代初,乡镇政域拆、扩、并后划归现梨洲街道所辖。这个高山顶上的小乡有茭湖、南黄两个行政村,茭湖村由岭头、岭峰、茭南、岗后、茶场5个自然村组成,住着施、何、楼、韩等姓;南黄村则以黄姓为主,由上南黄和下南黄两个自然村组成。

  山上有湖,湖中有茭,故名为茭湖?上山后我们才知道,山上既没有湖,更没有茭。当地有个民间传说很有意思:很早很早的时候,这里有一个美丽的小湖,湖边上先有施何两姓居住,当地方言“施”与“水”、“何”与“河”都为谐音,因此说这里既有“水”又有“河”,是一个山清水秀、资源富庶的地方。后来又有楼姓与韩姓陆续来此定居,因为“楼”与“漏”、“韩”与“旱”亦为谐音,水就这样“漏”光,地就这样“旱”了,美丽的小湖也就从此消失了。这当然是人们茶余饭后说说笑笑的事,然而在这个连小山塘、小水库也很少见到的地方,茭湖之名总会使人萌生许多美好的遐想。

  关于地名还有一说,即在茭湖村西南约一公里处,有一座高耸入云的山峰,名叫乌子山。乌子山顶有一块数十平方米之广的平地,四周边沿略高,像是一个圆桶,中间有一湖潭,像是一只锅,人们想象,这或许就是原先长满茭草的“茭湖”。不知什么原因,有一年湖中突然冒出一股水汽,“锅”里的水自动向上泛,好像成了一只烧滚的开水锅,当地群众为之取了一个十分形象的名字,叫“通天饭蒸”。为何会形成如此景观?原来,乌子山北坡有一条弯弯曲曲的山岭,犹如一条蛇在游动,当地人叫它神蛇岭。“通天饭蒸”中的水自动上泛,传说是这条神蛇在得道之后而为,这条神蛇上通高耸入云的乌子山,下通东海龙宫,潭水上泛,是神蛇吸东海龙宫水而形成的。当然,科学的解释是夏天太阳逼烤导致水汽蒸发的缘故。

  登上茭湖山,高山平地特有的风光让人耳目一新。听说有个鱼澄洞,是古代道人的修炼之地。中国道教崇尚修德养性、学道登仙,而修炼之地必选佳山胜景洞天福地。茭湖山正因具备如此优越的环境,才被唐代道教上清派茅山宗第十二代宗师司马承祯定为中国道教的七十二福地之一。虽然,历经千余年沧桑,古代道人炼丹穴居的鱼澄洞,亦已不知所踪,但道教修身养性之地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依然如故。

  茭湖山不仅环境如此幽雅,自然资源也颇为丰富。人们所熟知的竹制品,是茭湖山上的传统特产,尤其“南黄淘箩”曾是风靡宁绍地区的品牌山货。据老人们说,由于山上有丰富的毛竹资源,这里世代有编竹制品的传统。那时,村里的男男女女都会编制淘箩、饭篮、谷簟等生活、生产用品,而且因用料讲究,做工精细,美观实用,深受城里人的欢迎。

  进入新世纪以来,茭湖山实行了“梯度移民”,大批的山民迁徙平原,山上只留下少数老人在那靠山吃山,休养生息。然而,茭湖山优美的环境,清新的空气,淳朴的民风,原汁原味的山寨民宅,不时地吸引着城里人来茭湖山度假休闲。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合作伙伴:
   第A1版:时政要闻
   第A2版:时政要闻
   第A3版:广告
   第A4版:时政要闻
   第A5版:时政要闻
   第A6版:社区民生
   第A7版:社区民生
   第A8版:社区民生
   第A9版:社区民生
   第A10版:时政要闻
   第A11版:社区民生
   第A12版:社区民生
   第A13版:财经新闻
   第A14版:财经新闻
   第A15版:文娱新闻
   第A16版:副刊
   第A17版:体育新闻
   第A18版:体育新闻
   第A19版:体育新闻
   第A20版:体育新闻
   第A21版:体育新闻
   第A22版:体育新闻
   第A24版:体育新闻
   第A25版:社区民生
   第A26版:广告
   第A27版:广告
   第A28版:国内新闻
   第A29版:广告
   第A30版:国际新闻
   第A31版:广告
   第A32版:国际新闻
登茭湖山
寻访胡界老宅
虚实之间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