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5版:周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A1版
时政要闻

第A2版
时政要闻

第A3版
时政要闻
 
标题导航
宁波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2012年7月29日 星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虚实之间 64
芮成钢

  在日本,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他们最早提出“明治维新”、“脱亚入欧”,今天早已在心理上将自己划入西方行列。而他们的传统文化又得到了很好的保护和传承。我们今天也在忙于接纳“西方现代文明”,丢掉了很多老祖宗留下的遗产,这些失传的文化瑰宝居然能在日本找到传承下来的样本。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的鼎盛时期,但是漫步在今天的西安街头,已然难觅当年“长安”的踪影。想看看长安大概是个什么样子吗?去日本的京都吧。京都就是一个按照长安的结构、建筑和规划建设起来的城市,至今保存完好。

  我曾经看过这样一则报道。日本也有李白的《静夜思》,但与我们从小背诵的版本略有不同:“床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山月,低头思故乡。”有关学者认为,在中国广为流传的版本:“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是明朝以后为普及诗词而改写的,日本的版本才是这首诗的原初样貌。

  19世纪以前,中国丰富的历史文化一直是日本学习的对象。尽管明治维新后,日本走上“脱亚入欧”道路,“汉文”课程和中国典籍仍是中小学生的必修。

  今天的日语,将很多从中国学来的汉字及成语进行了发扬和创新,比如我们说“宁为鸡口,无为牛后”,他们简称为“鸡口牛后”,我们说“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他们简称为“瓜田李下”。包含数字的成语也有很多,诸如“朝三暮四”、“四分五裂”。

  我曾经在博客里出过一道题:以下中文词语中,哪一个是来自日语的外来语?

  服务、组织、纪律、政治、革命、民主、党、方针、政策、申请、解决、理论、哲学、原则、经济、科学、商业、干部、后勤、健康、社会主义、资本主义、封建、共和、美学、美术、抽象、逻辑、证券、总理、储蓄、创作、刺激、代表、动力、对照、发明、法人、概念、规则、反对、会谈、机关、细胞、系统、印象、原则、参观、劳动、目的、卫生、综合、克服、马铃薯

  答案令人大跌眼镜:统统都是。

  并且来自日语的中文还远远不止这些,它们都是日本人的创造。“经济”在古汉语里的意思是“经世济民”,和现代汉语的“经济”没有任何关系,这是日语对英文Economy的翻译。“社会”在古汉语中指“集会结社”,日本人拿它来翻泽英文Society。“劳动”在中国的古义是“劳驾”,日语拿它来泽英语的Labor。“知识”在古汉语里指的是“相知相识的人”,日语拿它来译英语的Knowledge。而我们又统统把它们变成了中文。

  日本人出席盛大仪式时,男士通常身着燕尾服,女士则是清一色的和服,传统与现代完美结合。有意思的是,就连日本民族的象征符号之一———和服,也可能来自中国。日本人也将“和服”叫做“吴服”。《日本书纪》记载过吴国应日本天皇要求,向日本派出四名纺织缝纫技术专家的故事。而中国战国时期和汉朝的服装都是宽衣博带,的确与日本和服相似。

  尊重并熟悉历史的人会告诉我们:中国的确当过一次日本的老师,而日本却曾两次走在我们的前面。古代社会,隋唐开始中日有来往,中国比日本更早进入文明社会,遣唐使们来到中国虚心求教。

  然而,在近代,日本明治维新后,迅速强大。甲午战争,日本不但战胜了中国,之后更是摆脱了西方的控制,远远地走在了中国前面。

  迅速崛起的日本给当时的整个东方世界带来了希望,成为亚洲国家摆脱西方控制,独立崛起的样板。当时交通不便,中国人向西方直接学习难上加难,向日本学习成为主要选择。李大钊、陈独秀、孙中山、鲁迅,这些当年的政治和知识精英,后来对共和国产生了深远影响的启蒙人士,纷纷东渡日本学习探索中国自强的道路,有的甚至把日本作为自己的基地。鲁迅先生临终前一日的绝笔也是用日文写就的,大意是拜托好友内山完造帮自己请医生诊病。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合作伙伴:
   第A1版:时政要闻
   第A2版:时政要闻
   第A3版:时政要闻
   第A4版:周刊
   第A5版:周刊
   第A6版:周刊
   第A7版:周刊
   第A8版:周刊
   第A9版:周刊
   第A10版:周刊
   第A11版:周刊
   第A12版:周刊
   第A13版:周刊
   第A14版:周刊
   第A15版:周刊
   第A16版:文娱新闻
   第A17版:体育新闻
   第A18版:体育新闻
   第A19版:育新闻
   第A20版:体育新闻
   第A21版:体育新闻
   第A22版:体育新闻
   第A23版:体育新闻
   第A24版:体育新闻
   第A25版:小记者
   第A26版:小记者
   第A27版:小记者
   第A28版:小记者
为《四大名捕》中的诸位“画”像
北京平民故事
虚实之间 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