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陈先生买的二手别克商务车 |
本报前天报道,蒋先生买二手奥迪A6,发现里程被篡改,引起读者强烈反响。昨天,不断有市民来电反映自己的同样遭遇,其中陈先生就是一例。 采访中记者发现,二手车篡改里程的问题并非个案。 □记者 陈善君 文/摄 二手别克商务里程被改14万公里 记者一见到陈先生,他唉声叹气。原来陈先生因为平时需要接送客户,在去年6月份通过朋友介绍,到二手车商处看中了一辆别克商务车。 陈先生是通过鄞州一家二手车商签订购车协议,车子是北仑的一家二手车商代理人开过来的。当时仪表里程显示是10万多公里。 因为是朋友介绍,所以陈先生也没多想,花了17万多元钱买下此车。后来他发现车子比较烧机油,去年9月份就去了鄞州的联安别克4S店进行保养。结果发现车子在2017年11月份的一次保养中记录的里程数,已达24万多公里。 陈先生像是中了当头一棒,“如果这么多里程,这个价格我肯定是不要的!”他马上联系了二手车公司和销售经理讨说法,但对方都推诿责任。 “我只要求他们承担一万多元的赔偿,但他们也不同意!”陈先生说。后来市场监管部门进行多方调解,但是到今年3月下旬的一次调解,调解结果失败。 车商销售经理推诿称不行打官司 陈先生拿出购车协议和保养记录等相关证据。购车协议格式文本是一家名为“盛元”二手车商的,但是甲方为“宁波镇海奉元贸易有限公司”,盖的章却是“宁波顺德汇汽车信息咨询有限公司”的财务专用章。 记者首先联系了“盛元”二手车商经理章某。章经理说他只是经手人。“我只是帮人代理一下,当时在公司办公室拿了一张格式合同与客户签了协议,这辆车是北仑一家名为京盟诚二手车商的,协议中卖方代理人签的也是该车商一位李姓经理的名字。” 随后,记者联系了京盟诚二手车商李经理。李经理说:“这辆车是我们帮别人寄卖的。我们没对车辆进行过检查,也不知道里程是谁篡改的。” 协议中作为卖方代理签了字,难道不用负责吗?对此,李经理说:“我们作为中介也不是没有责任,但协议盖章公司顺德汇二手车商也有责任吧。后来市场监管部门也介入,多方协调过,但最后没协调成功。所以不行就去法院起诉吧。” 许多车主向本报反映遇到类似问题 本报报道二手车篡改里程问题后,很多读者致电或在本报官方公众号留言,表达对一些不良二手车商的意见,并讲述了自己的遭遇。 王先生今年1月份在海曙区一家二手车商,买了一辆吉利GS,当时表显里程是1.28万公里,实际到4S店查询保养记录发现里程远不止这个数,进一步通过读取车子上的OBD(车载自动诊断系统)数据显示里程是5.7万公里。 “我是通过瓜子二手车平台找的车,发现这一问题后,我马上与瓜子二手平台天津总部联系,他们派的工作人员一开始还对问题百般抵赖。结果用设备一检测,当场就跳出实际里程为5万多公里。工作人员还试图在系统上修改数字,被我当场用手机拍下证据。”经过两个多月的维权,最终二手车商免除了他5000元服务费,并补给他4万多公里差价4000元,加上其他费用,总计赔偿了9000多元钱。“虽然处理好了,但我心里还是不满意的,因为维权成本太高了!” 消费提醒 消保委去年的数据 七成都是投诉街边散户 根据浙江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办法,第二十八条规定:家用二手汽车销售经营者应当对二手汽车的来源是否合法、行驶里程、维修记录、交易记录、车辆存在问题等重要信息在出售前进行全面核查、检测,并将核查、检测的准确结果以书面或者其他可以确认的方式告知消费者。 宁波市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介绍,根据统计,去年全市消保委接到的关于二手车问题投诉,总体呈现数量明显下降的趋势。去年,二手车质量争议投诉为340多件,其中投诉“经营者涉嫌篡改里程45件”。这些投诉主要发生在市场外,七成被投诉的都是街边散户二手车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