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4版:在宁波都挺好 聚焦宁波首个人才日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现代金报
 
2019年04月21日 星期日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规划建议

    占据全国人才资本的转化尖端

    目前宁波人才日趋增多,但总体上与北上广深等城市的人才总量和结构分布相比还有一定差距;在人均拥有比率方面,也与宁波经济规模体量以及中小企业的用才需求还不能完全匹配。很多宁波企事业单位已经完成了“职工队伍——人才团队——人力资源——人才资本”的认知转变,现在最关键的在于形成人才资本充分转化的领先效率和承载环境。

    首先,可推广“国际人才银行”,形成以人才资本为核心归点的产业资本、金融资本、科技资本、社会资本的生态闭环。大部分城市只考虑到产业和金融支持方面,忽视了社会、科技在人才落地生根的重要性。要促使五大资本领域同时用力,夯实人才及其家庭的归属感,以实现宁波创建“五龙聚首”人才资本转化模式的创新架构。

    其次,构建具备全球视野的“人才资本转化供应链”,打造人才成果孵化的“一小时”渠道嫁接网络体系。宁波具有千年文史、宜居山海、海港贸易等自然条件和汽车、服装、新材料、电子、模具等优势制造业,这为许多类型人才团队的扎根和经营提供了不同需求的土壤。在此基础上,“人才资本转化供应链”能使研、试、产、销等环节有了快速有效的讯息获取和渠道对接,极大减少了人才团队的外部寻找成本和选择耗时,集中精力做核心事业。

    再者,把“人才保险池”作为引才用人的独家秘笈,为人才资本的不同转化方式和转化阶段提供新型特色保障。基于建设首批国家保险创新综合试验区契机,宁波要尽快创设多门类、多领域的科技研发保险和小微科技企业保险产品。同时要紧接国际前沿趋势,在宁波打造宽松可控的容错机制和成长空间,欢迎全球人才来宁波做城市合伙人。

    朱友君(产业规划专家,宁波市滨海城市文化研究院副院长)

    高水平教育是人才竞争的压舱石

    在全国各大城市掀起一轮又一轮人才争夺的大背景下,宁波市2018年新引进大学生同比增长和人才净流入率都保持在两位数,这一“战绩”确实亮眼。然而,坊间仍不乏种种困惑,其中之一即为:为什么本地培养的大学生留不住,是不是高校与城市社会在人才供给与需求方面出现了某种错位?

    首先需要解释的是,大学都有一定的“地域属性”,即一地社会经济在某些产业方面发达,当地大学一般都会开设相关专业。但这并不代表高水平大学的所有专业,都能够与本地产业布局完全匹配,这样会限制大学的学科布局与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说,大学应该是区域经济社会的引领者,其所开设的专业即便一时对应着本地的空白产业,也或许在未来培育出本地的相关产业。

    从宏观看,本地培养的大学生留不住,并不能根本反映出人才“产需”的错位。事实上,在一个流动性不断增强、价值取向多元化、青年才俊向一二线城市汇聚的时代,很多城市都存在着“盛产桃李,却留不住芬芳”的尴尬。

    数据显示,武汉和广州毕业生留在本地的概率都是40%,排名第一的北京,也仅为51%。由此可见,大学毕业生留本地就业的概率低于50%是一个普遍现象。这种现象应该归结为大学生向一线和强二线城市的流动,以及价值多元化下的自主分散选择。

    这样说,并非要强调高水平教育在区域人才竞争中无甚助益,相反,即使在人才流动的社会背景下,高水平教育仍然是城市人才竞争的压舱石。在愈来愈激烈的城市人才竞争中,高水平教育、产业结构需求、人才政策是不可或缺的三大要素。其中,高水平教育,既是吸引莘莘学子从四面八方集中到一座城市的金字招牌,哪怕只有40%的毕业生留在本地,也收获颇丰;也是地方产业转型升级的助推器,从而靠产业吸纳人才;此外,还能为外来专家学者栽树筑巢。凡此种种,都说明高水平教育在人才竞争中举足轻重。

    燕农(大学教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金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