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30日,广西东兴市文旅局、市开投公司这两个单位的干部职工,被罚扫竹山景区的公共厕所。一个月前,东兴市领导对公厕管理提出了“无异味”的卫生要求,如果一个月未达标,就要罚扫厕所。在4月29日的检查中,发现竹山景区公厕存在“有异味”等严重的卫生不合格问题。(5月7日澎湃新闻) 工作干不好就要被罚扫厕所,想必当地文旅局局长、市开投公司总经理以及两家单位的干部职工都没什么怨言。毕竟有言在先,“军令状”早已立下。 尽管局长被罚扫厕所有奇效,也会引起公众的“极度舒适”,但这毕竟不是干工作的常态长效机制。无论是被罚者还是公众,其实心里都明白,推进“厕所革命”,保障景区公厕长期达标、“无异味”,不可能依靠局长、总经理亲自率队打扫卫生。即使局长和总经理知耻后勇,这份工作最终还要落到普通保洁员工头上。 公众更大的疑虑是,一旦专项整治行动告一段落,景区公厕的脏乱差、“有异味”等卫生问题是否会反弹?倘若无法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局长被罚扫厕所事件就会成为运动式治理过程中的一场秀。 以局长被罚扫厕所事件为例,在当地争创“全国文明城市”这一殊荣的背景下,在责任单位订立“军令状”的情况下,景区公厕还出现了严重的卫生不合格问题,那么在既无“创城”又无“军令状”的日常状态下,公厕的卫生情况能达标吗?“创城”也好,“厕所革命”也罢,都是手段,其目的是让城市更美好、宜居,不断提升市民的生活质量。 因此,如何把“创城”期间务实管用的经验和做法化为制度成果,建立长效管理机制,才能解决局长被罚扫厕所事件背后的真问题,也是老问题、共性问题。 文旅局长打扫厕所与环保局长下河游泳一样,对公众来说多多益善、喜闻乐见,但终究是特殊背景下的非常之举,舆论不必过度解读。陈广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