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3月,杭州游2路司机柴小坚和乘客谢先生带给了我们一个“1把和100把爱心伞”的温暖故事。为了将这份善意传递下去,钱江晚报和杭州公交集团、阿里巴巴天天正能量联合发起了杭州公交“暖心伞”公益活动,4月10日,首批1250把杭州公交暖心伞上线。一个月过去了,杭州公交暖心伞借出去741把,但还回来的只有94把。(5月16日《钱江晚报》) 杭州公交“暖心伞”公益活动,缘起于一个暖心故事,在一个下雨天,杭州一名公交车司机将一把爱心伞借给了一名抱着孩子的男乘客,后来该名乘客特意定制了100把爱心伞表达感谢。善心形成了正向反馈,人们抱着期望,认为这样的爱心故事,可以得到广泛复制,于是才有了杭州公交“暖心伞”公益活动。 但出乎大家意料的是,公交暖心伞借出去的有741把,但还回来的只有94把,大部分的暖心伞没有被还回来,暖心伞没有形成预期的善行连锁反应。暖心伞打了“水漂”,还没有激起太多的涟漪。 很少有人还暖心伞,也并非都是故意,可能有些人是忘记了,很多人对杭州公交暖心伞的故事也不知情,而一些人可能还不知道在哪里还伞,尤其是对不少外地游客来说。所以,暖心伞公益活动,还可以开展得更周到、细致一些,比如在暖心伞伞架旁写上温馨提醒,告诉大家在哪里还伞;可以对暖心伞进行编号,设置二维码扫码取伞,告诉大家“暖心伞”的爱心故事,又提醒大家及时还伞,对于用伞不还的乘客,予以及时提醒,或是让其失去下次借伞的机会,或是受到相应的小小惩罚。 这么做,又会让一些人觉得失去了“暖心伞”公益活动的初衷。要想到,这次公益行动是受到“1把和100把爱心伞”的温暖故事启发,而那次爱心故事司机与乘客之间,就是一次完全自发的行动,是善心的自然流露,没有受到外界的任何“强迫”。但如果对暖心伞进行编号,对取暖心伞的乘客予以“追踪定位”,似乎就让暖心故事变得不再那么暖心,带有了一点“强迫”的意味,从而违背了公益初衷。 实际上,这种想法是一种“道德洁癖”。要看到,当初的那起“1把和100把爱心伞”的温暖故事,也只是个例。所以,就算要弘扬善举、传递爱心,也不能“全不设防”,一定的约束与限制,并非是对善举的约束,并非是“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而是能更好激发善举,通过“防小人”,才能更好保护善心与善行,也能起到防范人心“越轨”的作用。从而才能让公益活动、爱心活动走得更远,让爱心的生命力更为持久,从而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戴先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