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四川师范大学附属圣菲小学一则“新生交流活动”通知引发热议。该通知除了请父母在参加活动时带上学生户口本原件及复印件,还请父母带上学历证书原件及复印件。有网友担忧,学校是否会筛选家长学历,择优录取。对此,副校长蒋小平表示,让家长带学历是为了进行信息采集,方便开展家校共育活动,和学生是否能入学没任何关联。(5月29日澎湃网) 了解学生家长的学历、专业,继而邀请不同特长、不同领域的家长进入课堂为学生授课,丰富学生阅历,开拓学生视野。似乎有合理之处,确实能够达到这种效果,可也没必要这么早啊,等到学生入学之后,再征求家长参加家校共育活动,岂不是更合理些。而且,家长的学历、专业与自己的特长、所从事工作,未必有很大的关联性。 显然,校方的解释并不完全合理,难以令人信服,说跟上学没关系,会有多少人相信?事实上,近年来各地已经多次出现类似情况,媒体也对此进行了曝光,均引起了公众质疑。比如上海某民办中小学面谈日,有家长反映被要求做问卷调查,不仅考察家长的学识,还要求填写学历、工作单位等信息。广州某私立学校的招生广告称:“本校只招收父母是本科以上学历之子女。”河南一小学也发告示,学生入学面试被要求携带父母双方学历证。 如今,很多优质幼儿园、小学、初中在招生时,都明确要求提供父母的学历证明,如果父母学历“不达标”,孩子就跨不进去,这就是典型的“学历歧视”,乃是变相的“择校”手段,已经涉嫌违反义务教育法,主管部门应予以批评和纠正错误。 学历不等于能力,家长学历更不能代表孩子的学习能力。学校应遵循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对孩子一视同仁,岂能按照家庭财产、家长学历、家长职务等,人为将孩子分为三六九等,予以区别对待。这样做法违背常识,乃是现代版“血统论”,应对其加以警惕,以免孩子受到不公平对待。江德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