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版:金评天下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现代金报
 
2019年05月31日 星期五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安静的课间十分钟”,是学校管理者利己化选择

    曾经的中小学校园里,下课铃声一响,孩子们的欢声笑语就会响成一片。可如今,很多学校和老师却不允许中小学生课间外出玩耍,甚至不允许学生课间在教室大声说话、疾走,课间往往安静如上课。“安静的课间十分钟”已经成为了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75.2%的受访家长称身边中小学“安静的课间十分钟”现象很常见,且在小学中最为突出。(5月30日《中国青年报》)

    打打闹闹的“课间十分钟”,曾经构成了一代人的儿时回忆。却不想时移世易,如今“安静的课间十分钟”竟成了校园里的常态。上课与下课同样的整齐划一、鸦雀无声,这样的教室简直了无生趣。

    “安静的课间十分钟”,无疑有着多种成因。比如说,有些学校开始因为“空气不好”而限制学生室外活动,久而久之就习惯成自然了;再比如说,还有一些学校为了避免自由活动造成事故,索性严令学生课间待在教室……应该说,上述种种举措,其初衷都是善意的,只不过在执行过程中由于惯性和惰性,而多多少少有些矫枉过正。

    很显然,“安静的课间十分钟”,并不利于孩子们的学习和身心发展,但也必须承认的是,这一措施确实有利于学校减轻管理压力、杜绝潜在风险。学校作为公共机构,天然也是存在避险意识的。形成“安静的课间十分钟”的根本原因,其实是某些学校将“自利之心”凌驾于“教育职责”之上,本着“怎么方便怎么来”的管理思路,学生的“课间欢乐时光”自然也就被牺牲了。

    学校的存在,到底是为了孩子,还是为了自己?厘清这一根本性追问,再来评价“安静的课间十分钟”,才有了基本的共识基础。学校管理者,多多从孩子的身心健康角度出发长远考虑,而不是以自我为本位趋利避害,唯有如此才能真正“把课间还给孩子”吧。然玉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金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