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各省高考成绩相继公布,随之而来的就是填报志愿。每到此时,家长和考生会倾尽心力查数据查规定。到底该如何报志愿?是选择发展前景好的还是考生感兴趣的专业?是听考生自己的还是听家长的意愿? “填报志愿”关系着考生人生道路和今后职业,被称为“另一场高考”,着实马虎不得。笔者也曾多次与考生们探讨过报考志愿和事业选择的问题,深感选择志愿难,选择学校更难,选择将来的职业则是难上加难。从经验来看,一般会遵循如下三大原则。 首先,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充分尊重考生的意愿。近年来,在高考志愿填报期间,“千万别报体”风行网络,“千万别报English,因为汉字(子)难找;千万别报广告设计,因为你会加班加到吐……”这些“吐槽”尽管反映了一定的实情,但考生千万不可当真,否则就会陷入无所适从的境地。 其实,世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专业,每个专业都有好的一面,也有其不足的一面。这就靠考生自己来掂量。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若是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干着再累也是快乐的,因此,选择志愿要以“兴趣爱好特长”为重,别被社会上那些“千万别报XXX”所迷惑,坚持自己的理想,正确科学地选择志愿,规划自己的未来。 其次,家长可当“高参”别当“主帅”。事实上,每年在填报志愿时,有不少考生曾遭受来自家长、学校或社会的影响,不能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填报,从而让自己的人生走了不少弯路。社会上甚至还流行着这样的“填报原则”:一是升学优先原则,二是就业优先原则,三是兴趣优先原则。考生的“兴趣”竟列为最末,令人匪夷所思。家长也应当明白:高考志愿是“孩子的志愿”而不是“家长的志愿”。家长固然可以当“高参”,为孩子出谋划策,但不能当“主帅”,操刀上阵,越俎代庖。否则,会让考生纠结、苦恼和怨恨的。 此外,考生和家长还要提防遭遇招生诈骗。早在高考前夕,教育部就专门发布预警,提醒家长注意识别关于高考的五大类谣言,其中之一是针对志愿填报的谣言。尤其是打着“大数据”填报的幌子,说是掌握了内部消息和相关大数据信息,只要交钱,就能帮你精准填报志愿,而事实上所有用于高考志愿填报的数据都是公开的,任何机构不可能掌握没有公开的内部消息。 总之,考生和家长要充分利用所掌握的信息,结合考生的兴趣和特长,分析自我,了解自我,多方求证,三思而行,做好长远的发展规划,最终填好真正属于自己的志愿。林日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