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5版:酷学堂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现代金报
 
2019年07月27日 星期六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有自闭倾向的孩子能进普通学校吗?”

普校优先安置是原则,莫因偏见让孩子错失机会

    孩子性格内向,开口晚,不爱交流。经测试,陈女士的孩子有自闭倾向。再过一年,女儿就要上幼儿园了,陈女士羞于询问却又万分焦虑,“她有点儿特别,能‘混’进普通学校么?”

    记者了解到,随着家庭、社会等对孩子关注度的不断提高,孩子的那点“特别”可能被过度解读或掩藏。近年来,宁波市针对特殊儿童(青少年)教育出台大量文件,市民宜多看多思,充分运用新政策。

    □记者 徐叶 通讯员 张土良

    关注更宽泛群体,坚持普校优先安置原则

    孩子不断长大,家长的烦心事不少。陈女士的想法是,女儿有“轻微”自闭症状,与普通孩子在一起,稍显“不灵光”,如果去读了特殊学校,那岂不是“朝下对齐”。

    她希望女儿能进普通学校,无论是眼下的学习,还是未来的适应社会,都会对孩子更有益处。陈女士坦言,“特别怕异样的眼光,怕孩子被打上标签。”

    和陈女士一样,孩子处于“灰色”状态的家长,需要考虑更多问题,所承受的心理压力很大。有家长采取逃避方式处理,导致孩子错失积极调整的良机;而有的,因为想“混”进普通孩子群体,背负了难以名状的负疚感,变得极为敏感。

    事实上,近年来我市特殊教育不仅学习先进经验,还变得人情味十足。

    “如今,特殊儿童(青少年)的教育安置已变得更科学,关照的群体也更宽泛。”宁波市特教指导中心办公室主任柴林称,除了那些情况严重的残疾儿童,还关照很多不易被察觉的症状。比如,统感失调儿童(青年)群体。

    统感失调的具体表现有:打闹时不知轻重,对别人的接触又过分敏感;注意力不集中,分心走神,容易泪沮,畏难明显;肢体协调能力极差,跑跳投动作笨拙;阅读困难,丢字落字颠倒字等。但不少孩子经评测后,还是有条件进入普通学校读书的,甚至包括部分持有残疾证的儿童(青少年)。

    为了普通孩子与特殊孩子进一步融合,近年来国家一直强调“普校优先安置”的原则,这一原则也被宁波市近两年出台的相关文件反复提及。“如果孩子有1%进入普校的机会,我们将付出120%的努力。”柴林以此解读这项原则。

    即便入了特校,还是有机会转到普校

    今年我市印发了《宁波市残疾儿童入学评估与安置工作实施方案(试行)》的通知。该文件,进一步落实宁波市第二轮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7-2020)的既定目标。

    依照文件,对特殊儿童(青少年)的教育安置建议可包括:普通学校普通班就读、普通学校随班就读、普通学校“卫星班”就读、特殊学校就读、送教上门等5种。教育安置的依据是,宁波市教育局、宁波市残疾人联合会、宁波市卫生健康委员会联合组织专家,对孩子开展入学前的残疾评定。

    该评定,能全面了解残疾类别和程度,以及其他相关疾病和社会适应能力、接受教育能力,综合评估儿童健康与学习水平,并在此基础上对残疾儿童提出个性化的就学安置建议,提高特殊教育的科学性和针对性。

    去年,宁波首次开展特殊儿童入学评估,由宁波市特殊教育指导中心牵头,涉及学前、义务段和职高段学生,在海曙、江北、鄞州进行试点。今年,评估工作在全大市范围推开。

    每年4月-6月(市级现场评估工作一般每年6月底前完成),市民根据儿童(青少年)的需求,向所在地特殊教育指导中心递交评定申请后,即可在指定时间进行入学评估。这项评估极为慎重,评估过程“不留痕迹”,专家会提出医学、康复、卫生保健等方面的教育辅导建议,还将严格保密评估结果。

    按照政策,尽量推荐孩子至普校学习;原先在特殊学校就读的孩子,经教育训练后若能基本适应普通学校的学习生活,可申请到普校正常读书。这样做,有效避免入学的随意性,也为孩子“转校”提供更多科学依据,但最重要的是需要家长的“主动”。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我市特殊教育发展迅速,但家长未必了解政策、运用好政策,导致不少孩子错失良机,入错学校。为此相关专家建议,家长更需要承住各种压力,理性规划,科学决策,全面助力孩子成长。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金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