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薛曹盛 实习生 岑婷婷 通讯员 殷丹娜)昨天一早,李巧云出现在鄞州首南街道格兰春天社区楼下,手拿一根火钳,看到有垃圾分类不当的就自行分拣。这样的事,她已经干了整整4年。 前几年,她做垃圾分类,很多人觉得她是“自找麻烦”。现在垃圾分类成了“新时尚”,社区老人会主动来问她如何分类。 把厨余垃圾倒入田里发酵 李巧云今年57岁,老家在丽水,她和老伴2009年就来到宁波。2011年,他们搬进格兰春天社区。退休后闲来无事,他们索性在小区附近租了两块地,用来种玉米、土豆、花生、青瓜等。他们的垃圾分类之路就是从那时候开始的。 “刚开始经营这两块地时,给蔬菜瓜果打的都是化肥农药。老伴想到一招,琢磨着把家里能够腐烂的东西收集起来,拿到田里去发酵,那就是天然的有机肥料了。”李巧云笑着说,那时候宁波还没有实行垃圾分类,压根儿没这个概念。他们只知道废物利用,把家里的厨余垃圾单独分出来利用起来。“用了有机肥,连种出来的蔬果味道都变好了。” 李巧云经常将自己种的绿色蔬果送给左邻右舍。有的邻居受她影响,跟着把厨余垃圾“变废为宝”。因为垃圾分类,邻里关系更和睦了,她所在的那幢楼被社区评为“睦邻楼”。 每周拿着火钳二次分拣 走进李巧云的家,记者看到,厨房和客厅都有分类垃圾桶,垃圾分类早就融入了他们的日常生活。 “现在看到别人垃圾乱堆乱放,就浑身不自在。他们不听劝,我就索性自己上去分拣。”每周,李巧云都要抽出时间在社区参加志愿服务活动,检查垃圾分类情况。放错的,就会用火钳钳出来,放入正确的垃圾桶内。“前几年,大家觉得我多管闲事。现在垃圾分类的氛围浓厚了,居民都很自觉。有时候做得不够的,我们就提醒一句。” 受她的影响,现在社区的清洁工都学会了废物利用。她们习惯把掉落在地上的树叶扫到一起,装到袋子里带回家,发酵后当肥料使用。“现在,大家的环境保护意识很强,我的‘后援团’越来越强大了。”她笑称。 老伴把废弃木头变成精致根雕 老人家里,摆放着很多雕刻精致的根雕和花架,一打听,原来这些是老伴潘文喜废物利用改造的。李巧云做垃圾分类,老伴就跟着“废物利用”,做旧物改造。 潘文喜做木工几十年,有一双巧手,家里的茶几和花架都是他找来周边的废弃碎木料做成的。每次出门,看到路边被随意丢弃的木头或小家具,老人总会带回家,把木头泡水清洗后再晾干,再根据原有的形状设计。一根废弃的树根在老人手里,就能变成一只惟妙惟肖的老鹰。做好的成品,他常常免费赠送亲朋好友,颇受大家欢迎。 老人喜欢拉二胡,平日里最大的爱好就是制作二胡。在他的书架前,摆放着几把颜色各异的二胡,都是一刀一刀手工制作的。前段时间,他特意制作了好几把二胡,送给来自中东欧的友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