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版:金评天下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现代金报
 
2019年08月16日 星期五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清华农村生源近两成 弱势补偿点燃“希望之灯”

    清华今年的内地学生中,农村及贫困地区生源占19.3%。这其中,共有194人通过自强计划获得30-60分降分认定,最终106人成功考入清华,认定人数与录取人数均创历史新高。清华通过国家专项计划录取273人,比去年增加7人。一时间,“清华新生中农村生源近两成”的话题,引发广泛关注。(8月15日《新京报》)

    教育分层影响着社会分层,关系着一个社会的流动图景;清华大学作为顶尖名校,承载着公众“知识改变命运”的厚重期望。“清华农村生源近两成”作为一个可喜的进步,意味着“寒门难出贵子”并非不可撬动;那些在教育资源配置中处于弱势地位的寒门子弟,只要足够努力和坚韧,依然也有机会在教育领域实现“逆袭人生”。

    在我国农村人口比例逐渐下降的背景下,清华、北大等著名高校的农村生源比例却在逐渐提高;这样的“逆势上扬”,并非农村学生在教育竞争中的生存生态得到了根本性改变,而是得益于国家专项计划、清华大学自强计划、北京大学筑梦计划等“弱势补偿”手段,为寒门子弟点燃了希望之灯。

    许多时候,农村学生不是不够努力和坚持,而是因为他们在教育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教育竞争不仅是学生们之间的比拼,也是家庭之间财富和社会资本的较量以及学校之间师资力量、办学条件的竞赛。集聚着更多的机会和资源的城市,在教育竞争占据优势;城市学生在升学、就业、社交等领域,都能够得到来自家庭更多的庇护与社会支持。

    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培养人,就是培养他对未来的希望”。

    在这个教育与知识俯拾皆是的时代里,农村子弟不仅要有机会读大学,还要有机会进入重点大学和名校;只有这样,他们改变命运才有更大的可能性。“弱势补偿”让农村学生有了额外的机会去上名校,这盏看得见、用得上的“希望之灯”,会形成一股强大的精神动力,激励寒门学子即使再苦再累,也要再多一点点坚持,不放弃通过教育来实现社会流动和阶层跃升的机会。

    寒门子弟并不怕读书的艰辛与痛苦,而是怕“再多的努力也无用”。与锦上添花相比,雪中送炭的“弱势补偿”不仅切实地裨益农村学生,也能增添公众对教育公平的信心。

    杨朝清(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师)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金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