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版:金评天下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现代金报
 
2019年08月19日 星期一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沉迷“清华北大”光环效应 不如尊重内心

    今年高考,安徽亳州第一中学8名考生成绩全都超清华、北大录取分数线,有的学生也已获得相关录取承诺,然而最终,这8名学生还是根据自己兴趣和未来专业规划,报考了其他学校。(8月18日《新京报》)

    在“高分考生必报清华北大”几成高考潜规则的当下,亳州一中8名学生不约而同选择放弃清北,不无“另类”之新。人们据此盛赞学生们不唯名校、遵从内心的独立与理性,这其实也是让高考学子选择“心仪”高校的本义回归。但笔者更钦佩身为8名考生母校校长谢启平的“不以为然”。正是有了该校不慕功利、不图虚荣、不“绑架”志愿的开明与开放,才成就了8名学生的如愿以偿。

    按理说,填报高考“志愿”是考生的权利,必须尊重和保障当事者的自由选择权,把高考“志愿”填写建立在本人“自愿”的基础之上。但纵观当下高考之后的志愿填报,来自学校和家庭的“规劝”“说服”“强迫”“绑架”等干涉考生行为屡见不鲜。曾有媒体爆料称,某中学校长逼迫该校20多名高考分数超过660分的学生,必须报考北京大学医学部;另一所中学的一名考生,因拒绝按学校要求报考而遭到学校“软禁”,被轮番“劝说”长达6小时,次日再次被叫到校长办公室“做工作”。尽管学校老师常常打着“指导”、“参考”或“参谋”的名号,但“我的‘志愿’你做主”的不情愿,却是许多考生挥之不去的不胜其扰。

    读书学习,是一项别人无法替代的自我活动,而“热爱”就是最好的老师。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曾经把教育比作“一棵树动摇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故此,帮助学生认真学习的最有效方法,就是要想方设法调动孩子的读书兴趣、激发孩子的学习热情。毕竟,“热爱”才是孩子们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的内动力。

    高等学府是连接学习与就业的“桥梁”时段,学生喜欢什么、需要学些什么、走上社会干什么,“准大学生”们已经到了未雨绸缪、早作安排的抉择时候。缺乏兴趣学不好、专业不对路难干好,只有听从内心呼唤、选择心仪专业,才有望学有所成、学以致用,正如谢启平校长所言:高中生已经有了明确的生涯规划意识,对于他们将要从事的职业有着冷静的思考和坚定的追求。这本身就是一件值得学校骄傲和自豪的事,恰恰证明了学校不仅教会了他们知识、能力、素养等,还教会了他们清晰规划未来的能力。

    当然,对于“8名考生放弃北大清华”也不必作过度解读,毕竟名校有名校的优势与魅力。常言道“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尊重考生报考志愿自主权,不仅有利于大学生在校的快乐学习和有趣深造,也有助其走向社会的学以致用和建功立业。不“绑架”学生志愿,引导考生“只选对的、不选贵(名)的”,理当成为高考填报志愿的常态。

    张玉胜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金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