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进教室后自动识别个人信息,系统自动签到,全程监控学生上课听讲,就连发呆、打瞌睡和玩手机等行为都能被识别出来。位于江苏南京的中国药科大学,在部分教室“试水”安装了人脸识别系统,逃课和“替同学答到”或将成为历史。记者从中国药科大学获悉,后期学校将根据教务部门反馈意见,视情况而定是否在所有教室都安装人脸识别系统。(9月2日澎湃新闻) “人脸识别”是一回事,“人脸监控”则是另一回事,将这两者混为一谈,也许是中国药科大学管理者的致命错误。抬头低头、发呆、打瞌睡等,全部都会被摄像头“抓住”并记录,从本质上说,这已经超越了以“识别人脸”来认证身份的范畴,似乎成了一种“人身监视”。 以“人脸识别”来防止大学生逃课、替课当然情有可原,可是以“人脸监控”来实时收集学生表情、动作等私人信息就有点难以接受了。一般来说,高校教育相对“宽容”,更多地强调结果导向,而对过程的细枝末节甚少在意。当然,大学课堂也是有纪律考核的,但多是“程序式要求”,比如说必须出勤等等,诸如中小学那种敦促学生“专心听讲”之类的“实质要求”,本就不属于大学课堂纪律的侧重点。 校方负责人强调,由于教室属于公共场所,因此不存在“侵犯隐私”一说。而事实上,这一说法也未必准确。只有对于教室里的人来说,教室才是公共场所。对于外人来说,教室就是一个封闭的私属空间。当“第三方”透过摄像头窥视着教室里的一切,这就算不是侵犯隐私权,至少也是冒犯隐私了。 对于大学管理者而言,或许更应该尊重学生们自主选择学习方式、学习节奏的权利,以及对其自觉自律的意识和能力保持起码的信任。然玉
|